海南海药投资人工耳蜗项目近亿 产品钱景或蒙尘

2014年01月08日 09:17  第一财经日报 

  钟可芬 王蔚佳

  被市场寄予厚望的新产品量产前夕,海南海药股份有限公司(000566.SZ)却突然被卷入国产人工耳蜗原理发明者中科院院士王正敏的学术造假风波。而在昨日晚间才发的澄清公告中,海南海药坚称人工耳蜗产品系公司自主研发而成。

  按海南海药说法,该公司已经为人工耳蜗项目投资近亿元。不过受到本次事件冲击,这一即将量产的产品“钱景”蒙尘。

  专利疑云

  海南海药强调,当年复旦大学给海药的只是一个原理性的产品,海药在之后又做了十几次的改进,今天的成品和当时从复旦大学拿到的早已经不是一个概念。

  海药澄清公告声称,子公司上海力声特于 2004 年通过技术转让获得的复旦大学人工耳蜗技术为公司进行研发的初始基础,属于原理样机技术。由于国内对人工耳蜗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公司组建了自主研发团队,进行了多项的技术和工艺改进,在近十年的研发历程中,公司制定了国内第一个人工耳蜗技术标准,并于 2011 年获得了国内人工耳蜗产品注册证,推出了 REZ-I 人工耳蜗。

  从 2004 年至 2013 年,上海力声特通过自主研发取得了15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 5 项,拥有人工耳蜗国内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1997年,王正敏团队研发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蜗”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被学生举报学术造假后,1月3日,王正敏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澳大利亚拿回的第一台人工耳蜗是澳方来中国讲课时的教材道具,“我们跟外单位合作,想分析下人工耳蜗是什么样的。打开后,里面的数据全部消失了。”他认为,“对我们的用途不是很大,只是多少有些启发”。

  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黄小川认为,海南海药的产品正是在澳大利亚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成果。“当时都是按国家规定来进行审批的,既然国家已经认定发明专利,就不存在抄袭的说法。”

  一位医疗器械行业人士也向《第一财经日报》承认,医疗器械的研发完全靠企业自主创新不大现实,大部分国产医疗器械其原理都是借鉴进口产品,只是在技术上获得了相关专利,海药人工耳蜗即是如此。

  投资花费近亿仍未量产

  力声特于2012年正式销售人工耳蜗,在人工耳蜗扩建项目建成之前, 力声特在上海普陀区的生产车间设计产能为1000套。海药澄清公告披露,2012 年,上海力声特的人工耳蜗产量为205 套,销量为205 套,销售收入1013万元,净利润306万元;2013年产量为 863 套,2013年1~9 月销售收入 947.65 万元, 2013 年1~9 月销量为268套, 净利润123.67 万元。

  对于2013年销售收入锐减,海药方面解释,2012 年 9 月,因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为上海力声特提供芯片加工的企业) 发生火灾, 影响了对上海力声特的芯片供应,对上海力声特的产量、销售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新的芯片供应商已于2013年12月底完成了新芯片的生产,力声特正在对芯片和产品进行稳定性测试。截至目前,上海力声特正逐步恢复产能。

  2011年,海药募资用于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扩建项目,投资1.67亿元拟用于新建人工耳蜗厂房和配套工程等,项目达产后可年产 1 万套人工耳蜗。

  不过,由于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扩建项目所在园区系新建,其园区相关土地手续、整体规划、配套建设进程较慢。上海力声特于 2012 年 12 月 5 日才取得开工许可证,2012 年 12 月 9 日正式开工。

  海药披露,截至2013年12月31日,该项目已投入9960万元。目前工厂基建已完成。

  然而,此番涉嫌研发造假、质量欠稳定性等负面因素爆发之后,被寄予厚望的海药这一项目能否按时量产,市场接受度如何,还有待时间验证。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悉,力声特人工耳蜗目前市场报价9.6万,在该公司产品上市后的两年内,进口的三个耳蜗品牌价格也开始走低,从原有的22万~30万之间下降到10万上下。

进入【海南海药吧】讨论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人民日报:拉平退休待遇将对公务员不公
  • 体育中超-足协受理刘健仲裁 联赛杯-曼联1-2
  • 娱乐杨幂刘恺威今日大婚 新郎派红包心情紧张
  • 财经副部级国家铁路局管正部级铁总力不从心
  • 科技CES2014开展:汽车互联网化启幕
  • 博客嫣然天使基金回应质疑 博议邵逸夫去世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防作弊答题卡走红 小学生制毒月挣万元
  • 叶檀:影子银行吸血?
  • 菁城子:禁止童工不会让孩子境遇变好
  • 雷永军:为什么雷军劝大学生不要创业
  • 张化桥:影子银行也许不需要监管
  • 谢作诗:只有土地私有才能救中国经济
  • 易宪容:今年中国A股是否回归常态
  • 叶檀:土地增值税是税收无尊严的象征
  • 冉学东:107号文强化央行监管权力
  • 孙晓明:粮食差价补贴不是灵丹妙药
  • 巴别塔荔枝:我们应该容忍童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