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志球
如果一家公司签约有周杰伦、赵本山、陈道明、林心如、宋丹丹等众多明星大腕,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一家娱乐公司。然而,这种事情却发生在仁和药业(000650)身上,令人颇感意外。而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家公司的“葫芦里”经常卖“毒药”,从可立克、闪亮滴眼露到优卡丹,百毒缠身,层出不穷。
1月24日、1月28日,仁和药业相继发布了关于“优卡丹”涉及质量问题的澄清公告,然而,这份澄清公告澄而不清,同时将公司逃避社会责任的一面跃然纸上。有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仁和药业之所以与毒有缘,实则从根本上忽视了研发与质量控制,一味依赖名人打广告,与医药企业的主流模式背道而驰。
极力逃避责任
仁和药业公告称,已在2012年5月24发布了关于“小儿氨酚烷胺颗粒”修改说明书的澄清公告,并对含盐酸金铡烷胺的非方药说明书进行了修订,对于仅用于儿童服用的氨金黄颗料、小儿氨酚烷胺颗料、小儿复方氨酚烷胺片,删除[注意事项]中“1岁以下儿童应在指导下使用”,在[禁忌]项中增加“因缺乏新儿和1岁以下婴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禁用本品。”
而记者1月29日在深圳一家海王星辰药店还能轻松买到未修改使用说明书的药品(生产批号为120513,生产日期为2012年5月8日)。据了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5月16日下发了修订盐酸金刚烷胺的非处方药说明书,对照两个日期来看,公司并没有真正将患者的健康、安全放在心上,并没有将尚未完全流向市场的药品予以召回,其做法与国际知名制药公司有天壤之别。
此外,公司还强调“小儿氨酚烷胺颗粒”所含盐酸金刚烷胺不会对儿童肝肾产生损害,公司的质量标准符合相关规定,而药监局的观点是“缺乏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这也是药监局建议1岁以下婴儿禁用的原因。那么,这到底是药监局过于保守谨慎,还是公司行为过于鲁莽大胆呢?恒泰证券深圳营业部首席分析师黄翊表示,“药监局去年要求修改说明书肯定是有原因的,原来符合标准不代表就对儿童肝肾没有毒性,或者是以前的检测手段不够发达,当然,本次表态也没有确定盐酸金刚烷胺一定有问题,但是对消费者负责的。”据记者了解,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要确定某药物是否对人体有毒害,需要进行大范围的临床实验,并进行长达数年的跟踪。相较之下,公司所下的判断显然为时过早。
记者就此问题欲采访仁和药业董秘姜锋,所发采访提纲截止发稿时为止未获得任何回复。
重广告代言轻研发
记者发现,在公司的发展史上,周杰伦、赵本山、陈道明、刘谦、林心如、小沈阳,以及宋丹丹等众多大红大紫的明星担任过代言人,这在整个医药行业无出其右。这对公司在特定时间段提升销售量有助益,但需要为之支付不菲的代言费,且边际效应会递减(参见表1)。
表1 仁和药业过去三年的广告及代理费
年份 | 2009 | 2010 | 2011 |
广告及代理费(亿) | 1.99 | 1.28 | 1.33 |
数据来源:公司定期报告
对照公司各年的净利润来看,公司广告及代理费相当于当年度净利润的117.75%、58.3%、44.33%,占比非常高。
与此同时,公司对研发的投入又是惊人的吝啬。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1年,技术开发费用分别为201.73万元、464.38万元、173.53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0.21%、0.34%、0.08%,远远低于国内医药企业研发投入的平均水平。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重视打广告,不注重研发的模式与与医药企业的主流模式背道而驰,也自然无法制造出质量过硬、有竞争力的产品,为盛产各种“毒”药埋下了祸根。
2012年盈利或将大幅下降
公司定期报告显示,从2008年至2011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56%、11.43%、39.07%与61.5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9.12%、29.67%、30.12%与36.82%。如果仅从这两个指标来看,仁和药业符合优秀公司的标准。
然而,记者发现,营业收入的增长掩盖了公司销售毛利率连年下降的事实(参见图1)。图1 仁和药业2008-2012年销售毛利率变化
数据显示,公司自2009年以后,销售毛利率连年下滑,至今已腰斩,在医药行业是比较罕见的,比较真实地反应了公司盈利能力下滑的现实,也是公司逐渐走入困境的前兆。2012年的毒胶囊事件、滴眼露含防腐剂、优卡丹事件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快速撕下了公司伪优秀公司的外衣。
据了解,优卡丹是公司的明星产品,2011年销售收入为3.08亿,占全年营业总收入的13.95%,因此,一旦优卡丹销量受影响,公司净利润下降的幅度将会很显著。“虽然药监局下发通知1岁以下儿童禁用含‘盐酸金刚烷胺’的药品,但是由于现在消费者对药品质量安全严重缺乏信任感,对于其他年龄段的儿童,家长在购买药物时,可能会考虑到孩子的健康问题而避开这几个品牌药,对这些品牌的销售是有一定影响的。”某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
记者还发现,由于公司在2011年未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2012年半年报显示只计提了49.20万存货跌价准备(参见表2),因此,有可能在2012年引发“并发症”,进一步影响业绩。■
表2 仁和药业2011年及2012年上半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数据
项目 | 期末数 | 期初数 | ||||
单位(万) | 账面余额 | 跌价准备 | 账面价值 | 账面余额 | 跌价准备 | 账面价值 |
原材料 | 6724.36 | 6724.36 | 6044.66 | 6044.66 | ||
在产品 | 608.62 | 608.62 | 1535.72 | 1535.72 | ||
库存商品 | 19366.91 | 49.20 | 19317.70 | 13353.04 | 13353.04 | |
周转材料 | 89.98 | 89.98 | 95.82 | 95.82 | ||
消耗性生新物资产 | ||||||
发出商品 | 167.41 | 167.41 | 26.63 | 26.63 | ||
委托加工物资 | 3.55 | 3.55 | 4.74 | 4.74 | ||
自制半成品 | 18.98 | 18.98 | 130.66 | 130.66 | ||
合计 | 26979.81 | 49.20 | 26930.61 | 21191.28 | 0 | 21191.28 |
数据来源:公司2012年半年报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