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交日趋低迷、指数迭创新低的A股市场,有一个“幽灵”在徘徊,那就是不断扩容的“僵尸股”群体。以昨日沪深两市收盘结果为例,在大盘整体成交额已有所回暖的背景下,名列当天“僵尸股”群体首位的ST中冠A仅仅成交了58.57万元。
据上证报资讯统计,以11月23日为基准,此前10个交易日内日均成交不足200万元的有52只个股,日均成交额不足500万元的个股多达425只。这类“僵尸股”中,既包括市值数亿元的创业板公司,亦涵盖市值逾百亿元的大盘股。
进一步梳理可见,交投冷清的“僵尸股”并不都是绩差股,也有业绩稳健的绩优股。交易不活跃、投资者对其“敬而远之”的原因也较为复杂,涉及股权集中度高、公司内部纠纷、行业境况突变等,也可能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记者 徐锐 吴正懿
病因一:
股权高度集中
被人弃
十大流通股东持股集中,其一旦采取“锁仓”操作,便直接降低了市场的成交热度
在“僵尸股”群体中,持股集中度较高的个股占据了一定比重。
统计显示,以11月23日为基准,此前十个交易日区间成交额最低的前60只个股中(期间合计最高成交额也不超过2121万元),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数量占整体流通股份比例超过40%的共有28家。以北化股份为例,公司目前已实现全流通,总股本为19789万股,而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东合计持有14879万股,占比约75.19%。回看公司11月12日至23日区间日均成交额仅有153.9万元。与其类似,嘉麟杰、亚太股份等持股集中度较高的个股近期日均成交额也都在200万元以内,尽显低迷之势。
此类“僵尸股”成交清淡的理由似乎并不难理解,因十大流通股东持股集中,其一旦采取“锁仓”操作,便直接降低了市场的成交热度。不仅如此,今年以来因大盘连续下挫,上市公司股价大多出现了深度下跌,深套其中的中小投资者“鸵鸟心态”愈加明显,即放弃买卖操作任凭股价涨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这类个股“地量行情”的延续。
另外,记者也注意到,在上述成交额排名较低的60只个股中,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居多,其中不乏业绩增长强劲的个股。如高盟新材,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达52.23%,动态市盈率仅20倍出头,但投资者的交易兴趣索然,近期日均成交额仅有百万元左右。
对此,某券商策略分析师则向记者表达了另外一种观点。在他看来,当前市场人气极度低迷,一旦某只股票因某种利好出现反弹,限售解禁股东和深套其中的中小股东大多会采取逢高减持的战术。对于持股集中度高的股票而言,前十大流通股东的持股犹如“定时炸弹”,一旦出现大笔抛售行为,新近买入的投资者势必被套。基于这一忧虑,外部投资者对于限售股已解禁或存解禁预期的个股(尤其是中小板、创业板个股)的投资十分谨慎、“警惕”,以规避潜在风险。
该分析师所述的股东逢高砸盘现象的确存在,最新案例当属亚太药业。记者发现,从9月初到11月8日期间,该公司股票成交量一直在数百万元间徘徊。11月9日,亚太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陈尧根在11月6日、7日以自有资金增持了25.58万股公司股份,并制定了后续增持计划。受此消息提振,亚太药业股价随后连拉四根“阳线”,11月14日更是放量大涨逾9%。但据一位专业从事大宗交易的私募人士向记者透露,就在股票大涨后,亚太药业一位持股规模较大的股东遂有意借道大宗交易抛股,但该私募出于规避风险考虑,仅有意接下其中的一小部分。双方未谈拢之后,该股东索性在11月21日下午通过二级市场直接沽售。在其“带动”下,大批股份倾泻而出,直接导致亚太药业股价破位下跌,短短五个交易日重挫23.37%,前期追高买入的投资者可谓损失惨重。
病因二:
内部隐疾缠身遭人厌
部分公司存在股权纠纷、业绩增长乏力、内控缺陷等隐疾,易被投资者“疏远”
对于被边缘化的个股,投资者选择用脚投票的理由各有不同。从基本面剖析,部分公司存在股权纠纷、业绩增长乏力、内控缺陷等隐疾,在市场持续震荡下行的背景下,更易被投资者“疏远”。
比如,上市已满20年的S中纺机,最近几年主业不见起色,二级市场交易也相当低迷。据上证报资讯统计,截至11月23日的前10个交易日,其日均成交额仅130万元。从基本面分析,S中纺机遭市场冷遇的重要原因,在于前两大股东之间旷日持久的股权纠纷。
资料显示,S中纺机的股权纠纷始于2006年的一纸协议。根据协议,S中纺机原第二大股东太平洋集团拟受让原第一大股东南大高科、原第三大股东赛德清投资分别持有的1.04亿股(占总股本29%)和3214万股(占总股本的9%)股份。交易完成后,太平洋集团将成为S中纺机的控股股东。
但此后不久,交易双方对簿公堂。更为离奇的是,上海市、江苏省法院针对该案作出了不同的判决,后在最高院的介入下“盖棺定论”,判决太平洋集团与南大高科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有效并继续履行。
然而,太平洋集团、南大高科此后又接连陷入诉讼,所持S中纺机股份相继被法院冻结,双方股权纠纷旷日持久而一直未落定,导致南大高科所持股权至今未转至太平洋集团名下。S中纺机前两大股东的缠斗,严重拖累了公司的重组进程。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投资者自然唯恐“避之不及”,不敢轻易掺和。
此外,重组方向不明朗、徘徊于退市边缘的ST公司也遭到投资者“排挤”。如从事钢材贸易的ST宝诚近年业绩低迷,2010年“宝能系”入主后迟迟不见重组动作。2009年至2011年,ST宝诚资不抵债,负债率分别为109.27%、114.79%、106.48%。更危急的是,根据今年5月正式实施的退市新规,上市公司最近两年年末净资产均为负数的,其股票应终止上市,这成为针对“保壳专业户”的一记重拳。在此背景下,ST宝诚于今年2月出炉定增方案,拟向控股股东钜盛华实业及傲诗伟杰发行6000万股股票,募集资金约5.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本次定增完成后,公司净资产将由-2233.87万元变为5亿元左右,彻底扭转负资产的困境。
不过,ST宝诚大股东的急救式输血,并不足以勾画出公司光明的未来,自然也难以吸引投资者。在本报统计区间内,ST宝诚的日均成交额仅为117万元。
若从共性分析,业绩萎靡是“僵尸股”的一大重要特征。从统计区间内成交金额排名最低的前60家公司名单看,有41家今年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出现下滑。如创业板公司康耐特,在2010年上市首年业绩便大幅变脸,净利润同比下降25%;2011年度同比下滑40.3%;今年前三季度盈利仅38万元,同比骤跌95.7%。与之相应,康耐特上市以来股价缩水六成以上。在创业板整体被高估的背景下,其成交低迷不难理解。
海得控制的业绩曲线与康耐特相似。2009年至2011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分别下滑15%、27.3%、31.9%;今年前三季度更是亏损1797万元,同比下滑208%。再如新南洋,近几年每年盈利维持在数百万元,今年前三季度进一步录得亏损753万元。如此持续低迷的业绩表现,确实难以俘获投资者的“芳心”。
病因三:
行业环境恶化令人惧
除了政策风向导致行业环境激变之外,部分主业“落伍”的老牌公司亦难获青睐
从数据分析,前述60只“僵尸股”,散布于电气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零部件、高速公路等行业。究其原因,固然与股本结构等内因有关,但也与行业环境、政策变化等外部因素密不可分。
譬如,公路收费政策的调整,触及公路运营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研报称,等级公路减免收费工作将是一个长期趋势。一方面,公路收费减免将长期影响相关公司的收入;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导致货车流量增速下滑,公路板块业绩增速将出现拐点。
事实上,上述迹象已经显现。由于国庆节假日期间执行免费通行政策,粤高速A预计2012年度减少净利润1200万元,约占2011年度净利润的5.54%。再往前推,5月31日,广东省政府举行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及统一高速公路收费标准新闻发布会。根据该发布会的信息,粤高速A参、控股的多条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将作出调整,粤高速A估算2012年度净利润因此减少约3200万,占2011年度净利润的14.76%。
仅此两项,就将“吞噬”粤高速A的净利润4400万元。在广东收费标准尚未调整的背景下,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0.79%。
从二级市场看,粤高速A截至11月23日前10个交易日的成交总额为1445.8万元,日均成交额不到145万元,与其总市值37亿元的“身价”极不般配。
皖通高速、华北高速也是“同病相怜”。受经济增速回落影响,华北高速周边路网通行费收入普遍下降;计重收费后单车费额,特别是货车单车费额大幅下降,公司前三季度业绩下滑了4.2%;皖通高速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滑坡9.58%,主要因货车流量下降及“绿色通道”车辆增加,导致通行费收入下降。据上证报资讯统计口径的10个交易日内,皖通高速、华北高速的日均成交额分别为172万元和190万元,而两家公司的市值分别约62亿元和30亿元。
除了政策风向导致行业环境激变之外,部分主业“落伍”的老牌公司亦难获投资者青睐。最典型的是老牌电池生产商万里股份,该公司主营铅酸蓄电池,业绩状况一直不理想。从二级市场看,这家沪市公司交易极为清淡,被戏称为A股第一“蜗牛股”。
众所周知,尽管铅酸蓄电池具有较高性价比,但由于环保治理等因素,其发展前景并不被看好,由此被贴上“夕阳产业”的标签。然而,去年10月万里股份推出的定向增发预案仍痴迷于铅酸电池——其拟向包括大股东在内的3家特定对象发行5560万股,募资7亿元用于3个项目。
一波三折的是,今年7月,万里股份又修订了定增方案,由于原定认购对象雷鸣(天津)股权投资基金、贵州黔庄集团放弃认购,定增对象修改为包括大股东南方同正在内的不超过10名投资者。主业“落伍”于行业趋势,加之机构临阵撤退,投资者纷纷选择“绕道而行”。
与万里股份相似,部分传统制造业公司易被投资者冷落。比如,由于下游需求持续下降,加之行业竞争加剧,标准股份主营的缝纫机产品销售低迷,今年前三季度亏损393万元;主业相似的方正电机前三季度盈利2058.78万元,但同比下滑了23.45%。在上证报资讯统计区间的10个交易日内,标准股份和方正电机的日均成交分别只有202万元、166万元。
一位私募人士认为,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等各项成本上涨、融资成本高涨等多重因素,不断吞噬着传统制造业的盈利空间,此类个股缺乏想象空间。“资本市场喜欢故事,没有故事,业绩又不具爆发力的个股很难获得追捧。”
后遗症:
个股买卖“改道”
大宗交易
由于成交低迷,上市公司尤其是创业板、中小板公司股东拟通过大宗交易抛股的意向增多
随着一些上市公司股票逐步被市场“边缘化”,惨淡的成交状况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便是个股走势的不稳定性加大,一笔小规模的买入、卖出即可对股价造成剧烈波动。
如天兴仪表,公司股价11月26日以8.88元开盘后,随后一笔不足万元的买单即将其股价瞬间拉升了2.6个百分点,而该股当天成交额仅有66.5万元;日科化学当日表现亦是如此,早盘在被一笔近7万元的买单拉涨逾6个点后,因无人跟进,随后区区数千股抛单便又将股价砸至绿盘,交投人气之低迷可见一斑。
面对“僵尸股”的地量成交表现,一些持股量较大且有意减持套现的上市公司股东遂被迫改道大宗交易市场。以新开源为例,其在11月20日和23日连续成交两笔大宗交易,单笔成交金额仅有350万元左右。但回看公司二级市场成交表现,近期单日成交额也多在300万元左右,行情低迷时甚至仅有100多万元。可以想象,如果相关股东将持股直接从二级市场“倾泻”,势必会对股价造成重大波动,而大宗交易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成交量、价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
“由于近期市场成交低迷,上市公司尤其是创业板、中小板公司股东拟通过大宗交易抛股的意向愈加增多。”某位从事大宗交易买卖的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为了吸引买家认购,沽售方进行大宗交易时一般会以当日收盘价打九六、九七折来定价。受让条件看似优厚,但即便如此,私募们对是否参与接盘也十分谨慎,甚至干脆不参与。
“原因很简单,尽管我们投资策略讲究‘快进快出’,但根据过往交易经验,同样因为市场成交清淡,我们在接盘后第二天抛售时往往没有承接盘,最终不得不大幅杀跌离场,从而出现亏损。”上述私募人士无奈地表示。
据了解,该位私募专门通过大宗交易做上市公司“大小限”、定增股东的减持接盘生意,尽管每笔交易都有一定的受让折价,但受累于成交低迷,该人士坦言“最近做十单要赔七、八单”。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