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称主板新的退市制度改革方案将在近期对外发布。南方都市报记者从券商人士处了解到的信息也证实如此,创业板退市规则五一后推行,主板退市制度也会相应跟进。此前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也曾表示,主板退市制度有望上半年推出。上述券商人士表示,主板退市制度改革方案将参照创业板退市制度,基本沿用创业板的规定,特别是针对暂停上市公司恢复上市的情形予以更加严格的规定。一旦主板退市制度出台,ST及*ST等戴帽公司整体板块的估值体系则需要重新评估。其中,暂停上市的23家*ST公司退市概率较大。 创业板退市制度给主板做示范
此前主板的退市效率较低,出现“停而不退”的现象。如现行主板退市制度并没有“净资产为负即退市”的规定,这为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提供了操作空间。
A股市场连续4年没有因连续亏损而退市的公司,历史数据估算绩差股退市概率仅有2%,这种现象对于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而言是不完善的。比较美国1995-2011年期间从纽约证券交易所(微博)和纳斯达克(微博)证券交易所退市的公司情况,可以看出“大进大出”是美国股市优胜劣汰机制及资源配置功能的充分体现,这与“形同虚设”的我国A股退市制度形成鲜明的对照或反差。
不久前创业板退市制度力度之严,让不少业内人士都感到超预期,也对一直备受诟病的主板退市制度起到了示范效应。
“退市制度的推出说明监管层改革力度很大、很务实。”万联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大刚昨日向南都记者表示,改革的前提是首先保证先退市,之后才能推出盘活二级市场的措施,否则好公司不能上市,差公司不能退市,价格扭曲和投资炒作之风难刹,也不利于市场规模的发展。
中金公司分析员汪超也表示,由借壳上市摘星摘帽的公司在市场中占比最高,这是A股退市难的首要原因,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由于目前新股上市采用的是审批制,这使一些企业尤其是被证监会特殊限制的个别行业上市困难,为了达到上市融资的目的,选择一些绩差股进行借壳上市就成了很多公司的无奈选择。而对于这些绩差股股东来说,这也不是一件坏事,毕竟优质资产的注入可以迅速提升其手中日益缩水的股票价值。有了存在交易需求的买卖双方,再加上 PE/VC投资在中国的迅速崛起,一个个原本回天乏力的绩差股在走投无路之下还可通过这种借壳上市的方式咸鱼翻生。
对ST板块是重大利空
“短期对市场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影响不大。”王大刚认为,最终会引导资金向好的上市公司集中,但对于已经ST或者有退市风险的公司是重大利空。
此外,如果按照创业板退市制度中“最近一个年度净资产为负的公司将直接暂停上市”,不少公司将暂停上市。目前A股暂停上市的有23家*ST 公司,这些公司退市概率较大,目前*ST炎黄、*ST嘉瑞、S*ST聚友已经停止交易,其余20家公司可能暂停上市。此外,还有13家非ST类公司也符合这个标准。同时,现在尚未暂停上市的*ST股及2011年年报披露净利润为负或年报未披露的业绩预告为预减、略减、首亏、续亏类型的公司,退市风险也在加大。
此外,创业板退市新规将“最近两年财务报告被出具否定或无法表示意见”作为暂停上市的标准之一。在已披露2011年年报的公司中,*ST中华A、*ST科健被连续两年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其中,*ST中华A已经连续5年的财务报告被审计机构认定无法表示意见;*ST科健也自2007 年被出具非标意见后,连续4年被“无法表示意见”。(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ST“不死鸟”或将逐渐消失
此外,创业板退市新规中明确要求,“申请恢复上市的公司须满足在暂停上市期间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并具有可持续的盈利能力;要求公司必须在30个交易日内提供补充材料,期限届满后,深交所将不再受理新增材料的申请。由连续三年亏损暂停上市的公司,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最小值作为恢复上市的盈利判断依据。”
在目前的ST类公司恢复上市过程中,一般有5种方式:资产处理、股权转让,财政补贴、债务重组,业绩增长,借壳上市,内部重组。
其中“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条款限制了暂停上市的公司通过其他公司置换优质资产的可能,“补充材料缩短至30个交易日”也使得公司基本不具备借壳或资产重组的准备时间,而“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最小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暂停上市公司以财政补贴、债务重组等方式恢复上市的方式。 ST类公司如果要恢复上市,只有通过业绩增长,而短期内这种可能性很小,因此,主板退市制度改革方案如果依照创业板退市制度,暂停上市公司将来退市的可能性大增。
此前不少ST类公司成为“不死鸟”,因为涉及地方政府的形象和领导政绩,因此退市遭遇很大阻力。对此,王大刚认为,今后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首先,退市制度要经国务院发布,从此次证监会改革来看,决心很大;其次,以前ST公司的迟迟不退市是因为壳资源稀缺,未来随着IPO越来越透明化,上市公司的稀缺性不再,地方政府通过补贴来保ST公司的动力越来越小,他们更愿意通过扶持好的上市公司来实现地方经济的增长。
采写:南都记者 王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