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年股市十大增减持:鄂武商A暴露控股权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5日 11:07  证券市场红周刊微博

  《红周刊》记者 承承

  今年以来,有1000家公司在二级市场涉及增减持,其中涉及增持的有298家,从占比看,多数公司股东选择的是落袋为安。在这些增减持公司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银基发展:26次增持难遮5.41亿应付债券压力

  做为一个区域地产龙头,产业大都集中在国家明令限购城市中,面对今年账面余额高达5.41亿元的应付债券的压力,虽然公司不断公告被增持,却难以挽救股价下跌命运。从数据上看,今年公司被增持次数高达26次,位居个股增持次数之首,但仔细分析,公司如此多次增持却有做秀成分,每次买入量仅几千股或数万股,全年26次增持动用资金仅6064.84万元。多次增持意图究竟是什么?

  长江电力:22.37亿元买入撑不起百亿大盘

  就在投资者质疑长江电力花120亿元收购大股东三峡集团拥有的年度仅实现净利96万元的地下电站做法时,5月份以来,大股东及公司高管主动进行增持,至今10次增持耗资高达22.37亿元。

  做为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发电企业,长江电力这种大手笔增持行为早有先例,在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期间,大股东就曾动用近15亿资金增持1.1亿股,意在维持股价稳定,但结果是股价持续下行,如今大股东在质疑声中再度出手,但能否挽救股价下行命运值得观察。

  鄂武商A:8.97亿元增持暴露控股权之争

  鄂武商A今年8次被增持,涉及现金8.97亿元,而这种增持现象却是二股东和三股东组成的“银泰系”与大股东武商联集团之间股权之争的结果。自“银泰系”被武汉市作为战略投资者引入以后,银泰系已数度“逼宫”,导致武商联相当狼狈,经常以重组之名停牌筹划以及不惜发起诉讼来阻止“银泰系”夺权。

  今年3月以来,“银泰系”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持股从22.63%上升到24.48%,逼近武商联及其关联方共持有24.67%股权,为应对“银泰系”“逼宫”,第一大股东武商联及其关联人通过交易所的集中交易增持1414.41万股,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增持1121.84万股。目前武商联集团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累计持股占总股本的29.67%,高于银泰系。但如此股权之争的增持,对于股民而言意义何在?

  亚星锚链:5.34亿元换回35.58%流通股权

  太不给力了,上市刚满一年的亚星锚链表现实在差强人意,上市至今最大跌幅已超过40%。与众多民营企业大股东减持不同的是,以控股股东兼董事长陶安祥为首的高管选择了增持,年内动用5.34亿元11次买入4162.69万股,增持股数占流通股本的35.58%,位居增持数量占流通股比例公司之首。做为一家主营海工业务的企业,因其自身特点,抗风险能力有限,在经济持续下滑的背景下,虽有大股东全力增持来提升市场信心,但订单量的明显减少直接导致业绩明显下滑。仅凭大股东买股是救不了股价的,改变单一经营模式才是王道。

  金证股份:4.56亿元增持的真实谎言

  11月7日,以董事长赵剑为代表多位高管股权出现大幅增长,涉及股数达5811.2835万股,折合现金约4.56亿元,此股权变化一度被投资者误认为是高管在二级市场增持所为,实际上却只是公司2011年中期资本公积金10转9股所致。目前,上市公司高管今年不仅没有增持,实际却进行了3次试探性少量减持,减持股数1.9万股,涉及金额14.75万元。

  云海金属:81次被减持的“苹果概念”股

  自市场传出公司向“苹果”的代加工企业可成科技提供铝合金的消息后,高管们在不同场合高调唱多,股价也给力,自去年7月至今年2月股价翻番。但从2010年年报数据看,在苹果手机大销的2010年,公司对苹果代工企业可成科技的销售额却出现了明显下降,随着今年可成科技关闭苏州工厂部分业务,预计公司业绩下降更为明显,最新公告称,2011年度净利润预计将下降20%~50%。在唱多的同时,以董事长为首的高管私下进行着大幅减持,一举成为今年减持次数最多的公司,年内共减持81次,套现2.04亿元。

  海螺水泥:借道平安,32.48亿元股权成功避税

  海螺水泥可谓艺高人胆大,今年不仅大手笔通过理财获益不匪,且成功借道平安信托减持完成避税。从公开信息上看,今年海螺水泥一共发生了7笔增减持交易,其中有6笔是减持,成交11806.72万股,占流通股的4.43%,成交总金额达到32.48亿。表面上看,平安信托通过这6次减持获益不匪,但如果不是海螺水泥前员工的一纸诉状,谁会想到这只不过是海螺的一个局,平安信托所减持的这些股权实际是海螺集团工会委托平安信托管理的,通过股权腾挪之术达到避税目的。

  海通证券:大股东让出控股权,套现21.74亿元

  海通证券可谓兔年不利,自限售股解禁以来不断被股东减持,同时自身经营也屡入“包销门”漩涡。今年5月10日,大股东上实集团减持公司流通股2.2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78%,套现21.74亿元。本次权益变动后,原第二大股东光明集团被动成为第一大股东,上实集团退居海通证券第五大股东位置。本次减持是继2010年民生银行东方集团减持之后的第三大单,截至目前,海通证券已被套现113.6亿元。

  而同时,海通证券继去年卧龙电气“包销门”之后,今年再度身陷“包销门”,其主承销的两家增发公司威海广泰中天科技因股东申购不积极而出现增发困难,不得不自掏近12亿元“包销”两公司各46.21%和58.31%的增发股份,跻身他们第三和第二大股东。

  嘉应制药:43.15%减持 占流通比雄居榜首

  公司今年被减持38次,套现4.81亿元,如果说仅从减持数量和减持金额来看,嘉应制药这点减持将会被淹没在今年的减持大潮中,但从减持数量占流通股比例来看,43.15%减持比例却稳居减持大军榜首。对于一只流通股本仅9710.98万股的小盘股而言,3952.91万股减持数量几占流通股一半,以控股股东黄小彪为首的高管们借公司发布业绩利好消息同时借机出逃。对这些已花费多年心血从媳妇熬成婆的民营企业家而言,机会来临,首先想到的是跑路。

  青海华鼎:有计划的12次减持

  借高铁建设之风,受益于主营业务涉及高铁专用数控机床,青海华鼎自去年7月开始至今年3月股价一度翻番,但随着高铁热的冷落,股价重新回归起点。今年以来,青海华鼎减持了12次,减持股数占流通股本的34.02%,套现6.58亿,力度紧排在嘉应制药之后。从青海华鼎的减持历史看,这二年来,几大持股股东一直都按着既定方针去做,凭借重组传闻持续有节奏地轮番套现,至今已卖出了9120.17万股,成功套现8.78亿元。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