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平安融资魔咒再现 机构高买低抛刻意砸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4日 11:30  经济观察报微博

  欧阳晓红

  担忧不幸成真。

  12月20日晚间,中国平安(微博)(601318)公告再融资方案称,拟公开发行260亿元A股可转债,期限6年,票面利率3%。翌日上午,中国平安管理层紧急召开记者电话会议,详解融资内情。

  不过,A股市场并不买账。21日,外围市场一片涨幅,而A股市场掉头向下,上证综指报收2191.15点,跌幅1.12%,其中,中国平安暴跌5.2%,报收34.43元/股。有投资者指责“中国平安再融资是当日大跌主因”。

  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背后凸显的则是保险企业的资金饥渴,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有11险企通过发次级债融资,共募集578.5亿元。

  机构砸盘

  市场如此脆弱,经不住一丝压力,260亿融资计划就像那根施压的稻草。

  对于融资方案,中国平安方面称,“综合考虑多重因素,选择对市场影响最小的可转债融资方式。”不过,机构对此并不看好。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2月21日14点16分左右,机构开始对中国平安砸盘,从减持246万元至7259万元;私募基金也尾随抛售269万元,但散户资金却增持7528.91万元。当天,机构净买入-0.77亿元;私募净买入-0.03亿元;但散户资金净买入7959万元。

  数据显示,机构的买入、卖出成本分别为35.81元/股、35.54元/股;散户的这组数据是35.38元/股、35.57元/股;其价格比明显高过机构;而从机构高买低抛来看,显示其刻意砸盘。22日的中国平安资金流量显示,机构还在继续砸盘,机构抛售1.36亿元,主力净做空1.39亿元。当天,中国平安报收33.99元/股,跌幅1.28%。

  某种意义上,砸盘的机构或许希望中国平安的融资咒语一直演绎下去。此前每当中国平安公布融资计划时,市场总是以大跌方式回应。

  不过,一位保险分析师对于投资者做空中国平安并不感到意外,他说,整体上已不看好保险业,如果上证综指跌至2000点左右,在保险公司未及时获得资本补充的情况下,相信会有大量的险企出现偿付能力问题。

  中信建设认为,此次可转债发行后,如果平安寿险注资100亿~150 亿,2012 年底偿付能力将维持在170%~180%以上。如果平安财险注资50~100 亿,平安产险偿付能力将维持在185%~230%之间。

  “紧箍咒”

  自2008年开始执行的新偿付能力充足率就像保险公司的一道“紧箍咒”。一位保险专家指出,“如果资本市场下探1800点,可能大部分中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都不达标。”

  中银国际分析师袁琳认为中国平安股权融资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在资本市场的冲击下,中国平安的偿付能力持续下降,如果不进行再融资,预计今年年末平安集团的偿付能力可能仅为165%,公司迫切需要补充资本金。

  至于为何不发次级债,中国平安方面解释,根据相关规定,集团公司不能发次级债。此外,次级债会到期,最后4年余额会每年递减20%;可转债可以根本解决问题并且融资成本较低,发可转债后,资本金掌握在集团手里,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分配给各子公司。不过,上述保险分析师称,其实,保险公司还是更愿意以发行次级债方式补充资本金。像今年来,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分别获准发行300亿、40亿、80亿的次级债,合计420亿,远远超过去年的次级债发行规模。

  若保险业投资收益欠佳,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保费收入增速放缓,保险业偿付能力下滑将继续蔓延,那么,发债补充资本金将成为保险公司的一种常态。

  就此,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警示“别陷入国际标准陷阱”。从欧盟引进的现行保险业偿付能力标准应当按照中国标准进行调整,如果保险业未来大面积偿付能力不足,制度可能就有问题。

  但保监会一位相关人士认为,偿付能力标准结合了中国国情,进行调整的可能性很小;事实上,达标规定是100%,可能业界有误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来源:经济观察网

【 中国平安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