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千谎百计下的业绩幻影: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3日 03:29  21世纪经济报道

  徐亦姗

  这是一场关于2183家A股上市公司、千万散户、百余家机构投资者间的不对等博弈游戏。此间的生存法则只有一条:眼见不一定为真,耳闻也并非为实。

  昔日投资者手中最后一道王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其投资价值正在不断减退。一张张看似经过层层把关审计的财务表报,却变为了某些上市公司暗箱操作的答卷。

  “基于信息不对称原理,公司管理层能在第一时间全面把握财务信息,但中小股东却只能在相对固定时点,通过公开渠道有限地了解企业的业绩。客观上为管理层财务调控留下操作可能。”一位审计人士告诉记者。

  此外,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全面得以应用。与原会计制度相比,新法则在运用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变更、研发支出资本化和预计负债方面做了较大变更,但具体实施仍然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资产评估机构的报告,为公司管理层利用财务手段调控业绩留下了空间。

  特别在白酒、房地产、餐饮、钢铁等行业,由于自身营收确认等会计处理方式存在特殊性,上述行业上市公司更能根据自身需要,利用会计手段灵活调整业绩。

  细数上市公司调控或操纵利润的目的,有些是为了保住再融资或冲刺上市资格,虚增利润,以达到再融资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条件;有些故意隐瞒折旧计提,以免3年连亏陷入退市泥潭。还有的借道关联交易隐瞒收益,实现对母公司的利益输送。此外,一些公司管理层为顺利推行股权激励,不惜报告期内蓄意粉饰报表。

  但在上市公司随意调控业绩背后,众多中小股东被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财务数据蒙蔽双眼,失去了作出客观投资决定的权利。

  甚至一些倡导价值投资的险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因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失信而损失惨重。

  纵观中国证券市场20年风雨历程,尽管前之银广夏、蓝田股份等“古人”、后之两面针绿大地等“来者”均为其欺骗行为付出了代价,但在种种利益的驱动下,前浪们的前车之鉴能否阻止后浪们的前行?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