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瑞民 发自北京
7月11日,香港媒体突然曝出中国最大乃至世界最大的冶金工程承包商中冶集团遭受中纪委调查,缘由是其四年前重组河北省唐山市冶金制造商恒通公司(后改名为“中冶恒通”)后遭受巨亏,由此带来的损失可能高达46亿元。
7月13日,中冶集团在其官网发布相关说明,承认投资中冶恒通带来亏损,但是没有提供具体亏损数字,中冶集团也否认正在接受中纪委调查。而记者从中冶恒通方面得到的消息是,为了将这个烫手山芋尽快转手给河北钢铁集团旗下的唐钢,中冶恒通已经开始遣散工人并进行裁员。
惊人巨亏
7月11日,对于香港媒体的报道,中冶集团新闻发言人、综合管理部部长邵波以不掌握亏损数额为由回绝了时代周报相关提问,并表示中冶集团正在研究一份答复意见,一两日内会向社会公开。不过邵波也承认,中冶恒通近年来确实存在亏损的情况,公司不会否认。
7月13日,中冶集团发布《关于中冶恒通的有关情况说明》(简称《说明》)。《说明》表示,“因中冶恒通资产处置事宜还在商洽中,资产损失额有待处置后才能最终确定。”而根据网上流传的未经证实的消息,中冶集团几年来在中冶恒通的投入已经达到73亿元,而最终形成的亏损则高达46亿元。这个数字跟前些日中钢集团身陷山西中宇的亏损数额堪有一比。
中冶集团承认,中冶恒通自组建以来,由于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改造未完成、债务负担过重、财务成本过高,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金融危机冲击等原因,造成公司的产品成本、运营成本过高,市场竞争能力下降,持续亏损。
就在两个月前的5月20日,同为央企的中钢集团掌门人黄天文刚刚被免职,业界猜测主要是因中钢集团被山西中宇钢铁等合作伙伴占用资金达到88亿元有可能带来巨额亏损。如今,中冶集团也因为一项投资面临数十亿元巨亏,不知未来是否能避开问责。中冶集团在《说明》中表示,中冶集团在重组唐山恒通的过程中及其并购后的经营管理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教训十分深刻;中冶集团正在对此重大资产损失从战略管理、内控机制建设、产业调整、风险管控等方面认真总结教训,全面加强企业管理、规范决策机制、严控各类风险。
不过,中冶集团否认正在接受中纪委调查。《说明》仅确认,中央纪委高度重视中央企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今年3月中旬,按照中纪委的工作部署,经随机抽样,对中冶集团等四家中央企业惩防体系建设进行抽查,“目前,中冶集团未接到中纪委其他的调查通知。”但是,这份堪称糟糕的指控已经让中冶集团在资本市场感受到寒意,7月11日、12日中国中冶沪港两地股价都应声下跌。
国信证券分析师邱波对时代周报表示,总的来说亏损丑闻是属于集团公司层面,应该对上市公司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由于大盘情况不好,同时中国冶金工程增量需求也在减少,这对于中国中冶的业绩来说不是好消息。
根据《说明》,中冶恒通位于唐山市海港开发区,目前总资产125亿元,是中冶集团为了组建中冶集团冷轧生产中试基地和培训基地,于2007年9月重组唐山恒通公司后成立的合资企业,注册资本16亿元,中冶集团现金出资10.72亿元,持股67%;唐山恒通精密薄板有限公司(简称唐山恒通,梁士臣为实际控制人)实物出资5.12亿元,占股32%;自然人梁士臣现金出资0.16亿元,占股1%;主要产品为镀锌板、镀铝锌硅板及彩涂板等金属压延涂镀板产品。
自恃“不差钱”
有资料显示,早在2007年6月份,中冶集团就和唐山恒通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当时的恒通集团董事长梁士臣就是后来中冶恒通的自然人股东,同时他也是另一个股东唐山恒通精密薄板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中冶集团公开表示,当时是以承债方式重组成立中冶恒通。(承债式收购是指在被并购企业资不抵债或资产负债相等(即零资产)的情况下,并购方以承担被并购方全部或部分债务为条件,取得被并购方的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有传闻指出,当时恒通公司早已资不抵债,但是中冶集团是在完全没有进行评估、审计,不知资产为几何的情况下让董事会批准了这项收购重组。据时代周报联系到的一位恒通公司方面人士表示,当时恒通公司的债务情况中冶集团是有了解的,只不过它自恃身为央企,资金雄厚,对于恒通的债务根本不放在眼里,没想到收购后第二年便遭遇金融危机,导致中冶恒通始终没能翻身。
中冶集团并不是被动接受亏损。中国中冶2009年9月A股上市时,中冶集团曾公开承诺,自完成上市之日起24个月内,通过转让所持中冶恒通股权等方式将其处置。2010年2月,中冶集团与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简称“港中旅集团”) 就中冶恒通资产重组事项达成初步意向,8月25日双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及《经营托管协议》。双方约定,自2010年10月1日起中冶恒通交由港中旅集团托管,但是令中冶集团感到尴尬的是,仅仅三个月后,港中旅就提出终止协议。该公司所派驻中冶恒通的员工也全部撤出,至此中冶恒通正式陷入停产状态。
港中旅集团实际上是河北省第二大钢铁企业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其重组中冶恒通也是希望借助国丰方面的人事和经验扭转亏损局面,同时完善国丰的产业链条,而中冶集团当时也表示,希望能尽快减少亏损。
至于港中旅集团退出的原因,香港媒体称是港中旅集团在进驻后发现中冶恒通存在“产量不符”及“资产重大减值”等问题,并指由于没有取得投资项目的立项批准文件,以及主要资产并无发票等,倘若港中旅接管中冶恒通后,或需要负担不容忽视的潜在支出。中国中冶2009年9月上市招股说明书也曾透露,中冶恒通土地、房屋等资产权属存在法律瑕疵。
中冶集团在《说明》中表示,为了推进与港中旅的合作,经过协商,其他两个小股东退出,2010年8月11日,中冶恒通已经成为中冶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现在,中冶集团陷入巨亏泥潭无法自拔,而它当初的合伙人梁士臣却在湖北省宜昌市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2008年,唐山恒通集团便去湖北宜昌签署协议承诺建设一个全国最大的极薄涂镀板生产基地,这个大手笔项目占地近5000亩,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形成年产1000万吨涂镀板的生产能力。5月18日,该公司刚刚举行了二期工程投产仪式。
卖给唐钢?
据了解,中冶恒通方面自从2010年12月份停产后就没能再次恢复生产,今年以来一直是通过员工培训等方式勉强维持。而最近几个月,中冶恒通一直通过劝退等方式让员工主动辞职,签署自愿离职书后可以领取一定数额补偿金,进入7月份后则开始进行所谓的经济性裁员,但是不清楚中冶恒通最终会保留多少员工。
一位中冶恒通的普通员工小朱告诉时代周报,中冶恒通4000多名员工中一半多已经主动辞职,而剩下的人还在等待,等待公司给一个合理的说法。中冶恒通另一名销售人员对记者表示,销售部门员工基本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其实以前产品很不错的,在北方市场价格还算比较高,销售得也很好,不知道为什么走到今天这一步”。小朱表示,他们得到的消息是因为公司即将被唐钢收购,但是唐钢方面提出来不要工人,所以中冶恒通才开始裁员。小朱们希望的是能和中冶恒通共渡难关,而不是现在这样被抛弃。
媒体报道,对此员工的异议,中国中冶董秘康承业表示2500名员工裁退,是员工自愿提出申请解除合同的,公司也会做出适当补偿,双方也有相关签署的合同文件。中冶恒通董事长韩继征在给时代周报的短信中也表示,“中冶恒通目前所有行为都是依法进行的,小部分员工有些意见也在情理之中。”
在中冶集团的官方《说明》中是这样说的,“鉴于中冶恒通已经停产,中冶恒通依据《劳动合同法》和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部分人员已经解除劳动合同,并依据相关规定,予以补偿。”
而根据中冶恒通内部的传闻,唐钢方面已经多次派人进行考察,最快将于9月份、最晚12月份便可能进驻中冶恒通,如此看来河北钢铁和中冶集团之间签署协议的日期也为时不远了。
不过,河北钢铁方面证券部门在接受时代周报问询时也表示不清楚此事,可能洽谈还停留在集团高层层面。中冶集团新闻发言人邵波对此表示,现在能确定是唐钢有这个意向,但是还没谈成,所以不可能具体到什么时候交接什么的,不会那么快有结果。而如果中冶集团无法在9月份之前把中冶恒通的股权转让出去,它将不得不违背当初中国中冶上市的公开承诺。
有关分析显示,唐钢的冷轧产品在市场上一直有竞争优势,而且出口量很大,此番是唐钢想新建冷轧生产线不能获批,所以才有意收购中冶恒通。不过,现在中冶恒通巨亏的消息被突然曝出,势必引起有关政府和市场力量注意,双方的合作是否还能继续,需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