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网7月6日讯 尽管持股成本极其低廉,但"大小非"在套现时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阔绰大方。相反,创造性地施展财技,挖空心思地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幕幕暗渡陈仓的活剧正在不断上演。
《新财富》2011年7月号封面故事推出由陈建军撰写的《套现猫腻--大小非博弈利益最大化》,揭开"大小非"的各种隐蔽性套现方式,以帮助投资者识别这些招式,维护自身权益。
A股股权分置改革启动至今已有整整6年,越来越多的公司实现了全流通,"大小非"套现也已成常态。
相比利用信息披露迷惑投资者、明增实减套现、制造兑现不了的巨额"空单"合同、勉为其难高送转等赤裸裸拉高股价的低劣手段,部分"大小非"因掌握和能够调动的系统资源较多,其套现手法更为隐蔽。这种"挖地道"的方式在掩人耳目方面技高一筹,但也更加让投资者防不胜防。
在所持上市公司每天成交量低迷萎缩的情况下,"大小非"即使规模较小的套现也难获得满意的价格。但若能巧妙地将持股改换门庭,变成另外一家成交活跃的上市公司的股份,同时将自己在上市公司的角色进行转变,"大小非"可以完成利益最大化的套现。晶源电子原控股股东晶源科技就进行了这样的操作。
或如思源电气,以抛售所持其他上市公司股份调节利润增长水平,在获取高额经营奖励的同时精准掌控套现节奏,获取双重利益。
而在"大小非"套现中,自家人紧密联手,通过各式各样的繁杂安排,以图掩人耳目,最大化实现套现利益的案例最为普遍。锦龙股份和"仪电系"就是其中的典型。(全景网/陈丹蓉)
图为《新财富》杂志2011年7月号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