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听海王生物讲画饼的故事:医药物流悬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8日 00:40  中国经济周刊

  “巨能钙”、“抗甲流”被指“画饼”,“医药物流”又将重蹈覆辙?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北京报道

  上市公司:“我们将募集资金投资巨大项目。”

  股民:“好,有前途。”

  一年后??

  上市公司:“不好意思,巨大的项目有风险,不干了。”

  股民:“啊?”

  上市公司:“我们将成为亚洲第一大。”

  股民:“不错哦。”

  两年后??

  上市公司:“唉,时机不对,只能撤出。”

  股民:“……”

  上市公司:“这次是真的,我们要募集资金建大项目。”

  股民:“接着忽悠。”

  资本市场上从来不缺能讲述高资本回报故事的高手,这次也不例外。

  在得知海王生物(000078.SZ)又要募集资金“打造医药物流”之后,作为其股票投资者的陈刚(化名)没什么感觉,“他们现在再讲什么故事,我们都很难相再相信了。”陈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画饼”

  6月21日晚间,海王生物非公开发行股票议案获股东大会通过,据悉,本次非公开发行预计募集资金总额(含发行费用)不超过 10.67 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将用于医药物流“阳光集中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海王药业固体制剂生产线改造项目和海王药业抗肿瘤冻干制剂车间建设项目。

  “又在给投资者画饼。”陈刚说。

  此前的6月14日,海王生物宣布,其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拟以3900万美元(约2.5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其持有的从事研发生产甲流疫苗的葛兰素史克海王(下称“JV公司”)的51%股权悉数转让给GSKPte(葛兰素史克子公司)。

  对于此次转让原因,公司方面的回应是:在成立初期,合资双方基于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流感疫苗即可上市;然而,根据2010年中国新颁布的药典,合资公司必须调整上市前工作。

  “这是官方的回应,实际上是因为海王英特龙在此项目上的亏损严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机构分析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这意味着海王生物从此退出“抗甲流”概念。

  很难想象,海王生物的投资者曾一度对其甲流疫苗的投产寄予希望,而海王生物也像是在“投其所好”。此前的5月11日,其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发布公告称,JV公司已为生产流感疫苗完成了安装相关设备及生产基地的准备工作,并于2011年5月9日开始试产流感疫苗产品。公告还称,待完成临床验证和GMP认证并向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取得有关产品所需的生产销售牌照及许可后,JV公司将会把疫苗产品正式推向中国市场。

  这则公告似乎在暗示,JV公司离达产(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产量)仅一步之遥。

  但随着6月14日的一纸公告,投资者满怀希望的甲流疫苗故事就此结束。

  或许是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质疑,6月4日,海王生物公告显示,公司对4个月前公布的定增方案进行大幅瘦身,砍掉一个募投项目,募资规模从14.43亿元下调至10.67亿元。

  分析人士称,此举完全是被市场被逼,4月以来,海王生物股价从12.72元附近一路下挫,至6月20日,已跌至9.34元。

  “水漂投资”

  事实上,海王生物自1998年上市以来,一共有3次“大动作”。但可惜的是,在一些投资者看来,没一个有结果。

  第一次是2000年12月,海王生物计划再融资14亿,这样大的额度在当时已是天量。

  在增发项目实施后,海王生物增发招股书称,14亿元募投项目中最大的是3.5亿元投资“巨能钙”项目,预计三年就能实现利润1.59亿元。然而三年时间未满,海王生物即宣称因行业恶性竞争退出该项目,其间实际亏损2848万元。

  海王生物又开始寻找下一个机会。

  直至2009年,“甲流”风波迅速席卷全球,在此背景下,海王生物凭借着“甲流第一股”的概念一飞冲天:据万得资讯,从8月20日至11月4日,海王生物股价暴涨189.32%。按照海王生物董事长张思民的说法,海王生物的流感疫苗年产能将可达到一亿剂以上,成为“亚洲最大”。

  如今,人们在海王生物身上看到的,除了从投资者手中拿走了14亿元之外,还有其“卓越”的投资史——2001年,海王投资7700万元于南方证券,2006年南方证券宣告破产;2001年到2004年,海王生物向其关联方投放了4.3亿元的巨额广告代理合同,却没有换来相应的业绩回报;至2005年时,受“巨能钙”项目后遗症影响及沉重的广告压力,海王生物当年巨亏7.42亿元……

  “医药物流”悬疑

  对于外界的质疑,海王生物董秘办公室有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切请以公告为准,其他的不好说。

  海王生物的公告则告诉投资者:下一个巨大的项目正在打造。

  据其公告显示,此次海王生物增发募资的10.67亿元,有8.5亿元投向了医药物流“阳光集中配送”项目。这会是海王生物画给投资者的又一张大饼吗?

  虽然去年年报显示,海王生物医药商业流通业务的销售收入为30.89亿元,同比增长59.62%,并占营业收入的78%、营业利润的35%,但毛利率却仅7.36%,且年增长率有限,只比2009年提升0.24%。

  根据海王生物的修正预案预测,公司此次10.67亿增发项目将带来每年63.4亿元的营业收入、1.72亿元的净利润。这相当于海王生物业绩最好的2010年4666.86万净利润的3.68倍。其中仅阳光集中配送项目一项每年即可给公司带来营业收入58.8亿元、1.06亿净利润元。

  分析人士称,“阳光配送”项目被海王生物称之为“新商业模式”,即充当主配送商的角色,为当地医院集中配送用药,简单地说,就是拿下下游医药物流链环节。

  但业界人士认为,医药物流项目不仅毛利率低下,而且资金回收率低,海王生物今年一季度应收账款达到历史高峰主要就是“阳光配送”带来的医院拖欠款。

  此外,在城市布局上,海王生物把项目放在山东,而且仅仅锁定在枣庄、菏泽、威海及湖北孝感四个三线城市。“这恐怕与地方政府官员的偏好有很大关系,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需要这种商业配送。这样一来,加大了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人士称。

【 海王生物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