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或多渠道补充资本 股权融资潮难再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6日 08:05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当银行天量再融资的记忆还未消退,新一轮银行的融资潮警报已经拉响。

  上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引发市场关注,银行未来将融资4000亿元的传闻拖累银行板块领跌大盘。不良贷款攀升预期、再融资压力让银行股一时间成为烫手山芋。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新规出台后,市场解读过于偏负面。据银行人士测算,按照新的监管办法,未来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将控制在1个百分点之内,而且短期不会诱发新一轮股权融资潮。由于目前银行估值水平已经反映了较悲观的预期,未来银行股价重心进一步下移的空间不大。

  银监会指出,新规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影响不大。权威声音的发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

  资本要求趋严

  “不管怎么说,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银行资本的要求更为严格了。”一家券商分析师表示。

  按照银监会资本充足率新规要求,从2012年起商业银行核心一级、一级和总资本充足率将分别不得低于5%、6%、8%。考虑到超额资本计提2.5%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计提1%,未来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上述三项资本充足率底线将分别至8.5%、9.5%和11.5%,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一级、一级和总资本充足率为7.5%、8.5%和10.5%。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提供的年报数据显示并不乐观。分析人士表示,新规明确提出了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和一级资本的监管要求。但由于商业银行2010年年报中并未公布相关口径,所以分析中仅将一级资本等同于核心资本。

  数据显示,在核心资本方面,作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五大行中交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仅为9.37%,低于监管要求。另外8家股份制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更加严峻,仅浦发、兴业两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达标,资本充足率未达标的银行有2家,核心资本充足率未达标的银行有6家,其中民生、深发展2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未达标,华夏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仅6.65%。

  而新规的另一大亮点是参照巴塞尔Ⅱ、Ⅲ相关规定,在100%风险权重之上增设了150%、1250%等多个档次,并取消“对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的债权”优惠风险权重。

  “这也将大大拖累银行本就羸弱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国金证券分析师表示,从2009年三季度监管机构大幅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开始,银监会已多次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

  “此次资本充足率提高幅度相对较大,但要弱于2009年三季度那次。银监会一再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会对二级市场的心理预期带来不利影响。”

  券商态度转向

  当资本充足率成为关注焦点后,券商给出的研究报告倾向多数偏空。国金证券在第一时间下调了银行业的评级展望。而交银国际更是认为在新规实施后,商业银行将面临4000亿以上的资本金缺口。银行新一轮股权融资潮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而业内人士更是透露,其实在公开消息之前,某券商已经先期向其重点客户释放了银行利空的消息,这导致一些客户抛空银行股票,一时间银行股成为市场中最大的做空力量。

  商业银行存在资本缺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和稍早一边倒的分析略有不同的是,自从监管机构明示新规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影响不大后,现在分析师的“口风”正在悄然转向。

  “从最近公布的数家研究报告分析,此前的动辄4000到5000亿的融资缺口和下调银行评级让这种负面情绪有些被夸大了。”某券商人士表示。

  长江证券最新一期的报告已经对此前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修改。“上周对征求意见稿的解读虽有瑕疵,但对新规影响有限的判断比较客观。”

  长江证券分析师表示,总体来说,征求意见稿对资本的要求比之前更严格,但影响还是在银行可以接受范围内的。短期不大可能引发全面的融资潮,况且这份征求意见稿为未来中长期监管提供了一个蓝图,有助于我们降低对未来监管政策不确定的担忧。

  而从银行的表态来看,新规对核心资本充足率影响在1个百分点以内,并且目前仍旧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最后的监管标准或有修改。

  另外,从上海证券的研究报告来看未来的核心资本缺口也在大幅收窄。报告显示,结合小企业、房地产以及管理办法三事件的影响,对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影响为-0.32%,即使对照一级资本充足率(9.5%和8.5%)的要求,去除已公布融资方案的银行,仅深发展、招商、交行核心资本缺口在220亿。

  不过,分析人士表示,即使监管机构公布了风险权重的调整计划,但是不同的计量方法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是不同的。

  申万研究报告认为,权重法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将有17~192BP的下降,内部评级法下有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将上升,随着新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推行,将加速银行尽快转向内部评级法。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银行业分析师张友先也对记者表示,不考虑风险调整因素,其实按照新的核心资本监管标准,未来两年,13家上市银行核心资本缺口合计达到600亿元。

  从各家银行看,交行、华夏、深发展和光大银行核心资本缺口最大。但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均已经有核心资本补充方案,有望在近期达标。

  张友先称,由于多数银行已经在前期大规模补充了资本金,所以未来1-2年内大规模的股权融资应该是小概率事件。“这样就避免了对A股市场的侵扰。”但是对于银行来说,总资本缺口所带来的附属资本金的补充仍旧是当务之急。

  银行债市融资或迎来小高潮

  □本报记者 张朝晖

  在股权融资潮过后商业银行刮起了“债旋风”。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已完成次级债融资大约在1020亿元,尤其是近两个月,中行320亿、农行500亿元次级债刚刚募集完毕,而建行800亿次级债融资又将接踵而至。

  分析人士称,经历了前两年的高速信贷投放,商业银行的资本消耗过快,监管机构又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提高了资本金的标准,双管齐下之后,商业银行“缺血”成为必然。未来一段时间债券融资或将迎来阶段性小高潮。

  债务融资惹争议

  本来中行320亿元、农行500亿元的次级债发行已经让市场很担忧了,而此时建行又抛出了800亿元的次级债计划。“股市融资刚刚偃旗息鼓,现在又开始发债,银行圈钱到底何时是个头?”某散户无奈地表示。

  与此同时,银行高管在再融资态度上的“出尔反尔”更是遭到了各方口诛笔伐。某银行高管自嘲,其实那时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于股权融资安排,害怕对A股市场构成利空,所以银行高管们“不会再融资”的承诺只是限于股权。但是语言上的不谨慎,却让市场抓住了小辫子。

  不过,银行人士表示,现在提高资本金标准是监管机构定的,新的资本监管标准中风险权重的改变,可能让银行补充资本的压力更为迫切。“经历了去年4000多亿元的股权融资,现在银行不可能再从股东兜里掏钱。”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张友先表示,目前大规模股权融资并不迫切,但是以补充附属资本为主的债权融资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商业银行融资的主要方式。

  未来债务融资缺口较大

  据了解,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主要是补充附属资本(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以满足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次级债相对于股票而言,其发行程序相对简单、募资周期短,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融资重要工具。

  根据张友先的测算,按照资本充足率新规,即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1.5%、10.5%的要求,2011年-2016年,剔除城市商业银行因素,13家上市银行总资本缺口合计达到13919亿元,附属资本缺口达到1万亿元左右。其中每年附属资本缺口分别达到28.57亿元、307.27亿元、822.36亿元、1748.78亿元、2848.91亿元、4719.17亿元。

  从各家银行看,未来6年,工行、建行和兴业银行将不会出现总资本缺口,而农行总资本缺口最大,未来6年缺口合计高达4116亿元,这也使农行在上市仅半年时间里再次外部融资,发行50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券,弥补资本金不足。中行、招行、浦发未来3年将不会出现总资本缺口,但3年后将再现总资本缺口。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民生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分别发行了100亿元、100亿元、320亿元和500亿元次级债,发行规模达到了1020亿元。而考虑到建行公布的五年期800亿元的次级债计划,目前次级债发行规模将达到1820亿元。

  “而去年全年所有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发行规模才是924亿元,今年上半年比去年翻了一倍。”某分析人士表示,今年可谓银行次级债发行年。

  不过,分析人士也指出,今年次级债发行的前赴后继,确实存在一定的政策因素。从建行情况看,其资本充足率远超11.5%,并不急于补充附属资本,而且800亿元的发行规模确实较大。对此,申万证券分析师董樑表示,这是由于资本新规导致次级债对银行资本补充的作用正在减弱。“由于互持次级债导致银行风险权重从0%上升至100%,同时超过核心资本10%部分将逐年按10%的比例从附属资本中扣除,由于新规定给了此前发行次级债10年的过渡期安排,这才是建行选择较大规模发行的原因。”

  发行成本攀升

  虽然新规下,银行赶在大限前发行次级债的动力在增强,但是现在也许并不是发行的最好时机。

  申银万国研究报告认为,目前在整体资金偏紧的环境下,银行发行次级债的成本将大幅提高。以2010年9月工行发行的15年期162亿元可转债和2011年5月中行320亿元、6月7日农行500亿15年期次级债相比,发行利率从4.1%提高到5.3%,提升120BP。

  董樑表示,2009年7月1日起,次级债新老划断之后,保险公司是次级债的主要投资主体。今年保险销售增速大幅下降和整体资金面偏紧,发行成本可能进一步提升,预计发行利率将达5.5%或更高水平。

  银行盈利模式亟待转变

  □本报记者 高改芳 上海报道

  “在中国做银行是最容易的,没钱了就再融资,融完资了放贷款。”一位在银行业干了几十年的人士说。

  虽然直白了点,但这位人士的“戏言”道出了我国银行业的现状:盈利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上市银行的业绩增长在上市公司中是数一数二的,但是投资者并不青睐银行股的根本原因。

  银行收入的70%以上仍是利息差,几十年来从未改变。以中间业务占比最高的招商银行为例,其一季报显示,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高达77.75%。有垄断的息差收入,银行哪有动力创新产品?有垄断的息差收入,各家银行之间就只有规模的差别,而无盈利模式的差异。有垄断的息差收入,银行就会不断地再融资。

  监管部门也意识到了单纯依靠利息收入并非银行发展的最佳模式。于是鼓励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是监管思路之一。而银行在这个思路下盈利模式似乎也转变得比较成功。

  尤其是今年一季度,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以在中间业务中占比最高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例,16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超过40%,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绝大多数超过10%,形势一片大好。

  但仔细研究上市银行一季报不难发现,“咨询顾问费”增长迅猛,几乎占到中间业务增长的一半左右。券商分析师指出,由于目前紧缩的货币政策,银行在贷款业务中的议价能力很高,银行把部分利息收入以咨询顾问费的名义计入中间业务收入,造成了中间业务的“虚增”。

  另一方面,中间业务的传统项目:银行卡以及转账支付结算费用、基金托管费、保险代理费等,网点和客户规模往往是决定上述项目收入多寡的关键因素。而网点扩张需要靠资本支持。所以,资本规模越大的银行其网点就越多。这就使得中间业务的竞争最终又回到了规模竞争的原点。

  因此,仅仅靠制定中间业务规模指标难以让银行下真功夫发展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之前,银行很难主动放弃以息差收入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

  但实际上,银行单纯依靠规模取胜的模式已经遇到了巨大挑战。

  再融资是挑战之一。如前文所述,息差收入是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要增加收入就必须扩大生息资产规模;要扩大生息资产规模,就必须不断扩大资本金规模。于是,补充资本金的任务交给了资本市场。因此,银行板块扩张不止,再融资不止,这一模式投资者不会买账。

  存款争夺战是挑战之二。补充资本金之后,银行就可以吸纳更多的存款组成“生息资本”,再发放贷款获利。监管部门某资深人士预言,随着老龄化的来临,国内的储蓄总量总体会下降。同时,随着股市、私募基金、收藏投资等对存款的持续分流,银行已经面临艰巨的存款争夺战。

  现在几乎每一家银行网点的电子公告栏都在滚动发布短期理财产品的信息。一家大行的支行行长解释,这实属无奈之举。不搞理财,个人存款立即搬家到其它银行,搬家到其他领域,到时候“不仅吃不到肉,连汤都喝不到”。

  民间借贷盛行是挑战之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国家法定利率外,伴随着大量民营中小企业顽强地生存发展,与他们相生相伴的是民间金融的滋生。一旦银行贷款规模过于紧张,甚至会让民间借贷疯狂。

  可见,转变银行盈利模式乃当务之急,并非只是为了“不再融资”。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