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奇袭长江证券:500多万股抛盘或被关联方接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1日 22:45  经济观察报

  张勇 彭友

  一场牵涉两家券商的公开增发,被一个离奇的“狙击”搅局。

  长江证券(000783.SZ)股价在公开增发停牌前最后一分钟被大笔卖单“秒杀”,最终导致增发额缩水近7成,主承销商东方证券因此包销约1.1亿股。细心的人或许能发现,该事件中有着许多绕不开的巧合,而这些巧合背后,隐藏着一次有蓄谋的奇袭。

  长江证券和东方证券的相关人士都向本报证实,中国证监会已经正式调查此事,而随着证监会的介入,这位“神奇”的奇袭者或许将浮出水面。而据本报了解,当日砸盘的账户很可能来自于国元证券某地的一个营业部,并且是持有数千万股长江证券股份的投资者。

  或许对于奇袭者来说,一切已经基本过去,但对于长江证券和东方证券而言,此事影响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

  奇袭长江

  惊人的场景只有半分钟。

  了解部分当天交易内情的人士告诉本报,在3月3日14时59分的最后半分钟,来自于国元证券某地营业部的一个账户以12元/股的价格,用连续十次达到9999手的单笔上限委托挂出总量达到999.99万股的卖单,最终将长江证券股价瞬间打压至12元,该价位的成交量达到885万股。

  上述人士介绍说,“这个账户的意图是用约1000万股来砸盘,由于交易所规定单笔委托的上限是不得大于100万股,因此就分拆成十次挂出。”中信证券某营业部技术部负责人则告诉本报,“看上去挂10笔这样的卖单很费事,其实交易软件有这样的功能,让这位投资者能很快完成挂单。”

  不过,如果就此认为这一行动仅仅只是砸盘,那可能会错过很多细节。

  “885万股的成交当中,不排除其中有关联方在刻意接盘。”上述了解内情的人士表示,从长江证券当天成交量分布来看,最后三分钟的成交放量过于明显,很可能是事先有所准备,而“这其中或许有500万股左右都是关联方的成交。”

  行情显示,3月3日全天,长江证券共成交6012万股,其中有885万股是在最后三分钟里完成。简单计算一下可以发现,在前面的3小时57分钟里,平均每三分钟成交65万股,而最后三分钟却陡增12倍多。

  “有卖就要有买,这样才能最后成交,如果是正常情况,绝对不会在最后出现这么大的成交,这就意味着有规模不小的资金早已准备接盘。”上述人士表示,“按照之前每三分钟65万股的成交量计算,即使正常情况尾盘放大5倍,也只有300万股的正常成交,因此我估计还有500多万股都是卖方的关联方接过去了。”

  而至于最后12元/股的成交价,显然也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过的价格。

  当事后有人想通过交易公开信息的资料要查出砸盘来自于哪家营业部时,才发现信息的公开被十分巧妙地回避了。

  3月3日,长江证券收盘下跌8.47%,当天深证综指下跌1.62%,这也就意味着长江证券当日跌幅偏离值为6.85%,与规定的7%如此之近,却不必披露交易公开信息,也即不会揭开交易席位的情况。

  计算可知,如果要正好不披露交易公开信息,最低的价格可至11.98元/股,不过知情人士认为,当时股市并未完全收盘,影响偏离值的深圳综指可能还有波动,因此为了保险起见,打高两分钱砸盘,显然更加稳妥。

  当然,奇袭者精心设计这个砸盘的价格并不可能做到完全隐身,因为只要监管部门出手,这一账户就会很快浮出水面,上述知情者表示,“砸盘的人明显是不愿意矛盾公开化,免得影响面太广。”

  一箭三雕

  长江证券内部人士向本报透露,3日下午收盘后数小时,长江证券即向中国证监会就其股票价格在尾盘的异动进行了报告,“可以说我们就是去告状的。”不过这位人士也坦言,“现在要说还不知道是谁砸的盘显然是不可能的,但问题是证监会将如何处理,因为如果是事先经过精心准备,就很难抓到他的把柄。”

  然而,在这一事件中受影响的又何止长江证券一方。

  “这一箭射中了三只‘雕’。”在上海某券商副总裁看来,长江证券这样的增发局面形成了三个结果:长江证券大幅降低了融资规模,损失了一次难得的扩张机会;东方证券被迫调集资金完成包销,元气大伤;奇袭者轻松坐上了东方证券必须要抬的“轿子”。

  初步匡算下来,长江证券这一次增发直接损失的融资就超过50亿元,这笔融资款对于竞争激烈的证券行业而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而东方证券则更加是身临险境。“要不是最后长江证券愿意缩减三分之二的增发规模,东方证券这一次可能就真栽了。”接近长江证券管理层的人士告诉本报,一开始东方曾想到过全额报销这一次增发,这就意味着要掏出70多亿的资金,然而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短短三天时间里根本是办不到的。

  另一方面,券商因包销剩余股票导致自营总规模超比例的,会被限制买入其他股票。因此对于最后动用近14亿元包销长江1.1亿股增发股的东方证券而言,这笔股权可谓是烫手山芋。

  至于这位奇袭者,知情者表示其手中依然还有数量颇多的长江证券,而在东方被动包销1.1亿股后,显然可以因东方自身的利益因素而轻松获益。而长江复牌后第一天便涨停收盘的结果也证明,这个“轿子”奇袭者已经稳稳坐上了。

  动机

  回头看看长江证券半年来近乎“过山车”式的股价走势,也许能找到一些奇袭者的“动机”。

  在公开增发获得有条件核准前的一个多月,即2010年9月底,长江证券股价曾出现一波涨幅超过50%的快速拉升。

  “很明显,这次上涨是有不少对增发有良好预期的资金进去了。”东方证券投资银行部的一位人士回忆说,“那个阶段有人跟我们负责长江证券公开增发的同事接触过,并表达他们对长江证券公开增发的‘关心’。”

  市场人士认为,对于当时股价在11元附近的券商股如果存在公开增发的预期,市场资金一定会感兴趣。不过,当股价已经摸至16元高位后不久,长江证券忽然大幅下跌,期间公开增发的核准公告也随之发布,上述人士表示,“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很难说,或许长江和东方就是在这个时候与市场资金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海通证券研究所的一位策略分析师认为,“如果真有分歧,应该是发生在增发的价格上。”因确定的增发价为12.67元,而去年10月的股价最高达16.78元,增发价可能低于市场预期。

  “可以想象,曾对公开增发抱有良好设想的资金会有被骗的感觉。”上述了解3月3日交易内情的人士认为。

  两大券商遗患

  事实上,公开增发一直被投行界认为是“走钢丝”。“毫不夸张地说,需要步步为营。”海通证券投行部的一位高级总监告诉本报,“增发要‘护盘’几乎是业内不公开的秘密。”

  深圳一家私募基金的老总说,由于公布增发价格与最后完成增发之间会有一段不小的时间差,这一期间基本上会由增发承销商组织资金,小心翼翼地维护盘面,避免其跌破增发价。最好是维持在增发价的10%以上,如果事先就有了这样的利润空间,机构参与增发的积极性也会高很多。

  在采访中不少机构人士承认,增发前护盘严格来说并不算合规,但依然不得不如此。因为能否成功增发出去、发出去多少,不仅关系到承销商的收入,更关系到他们的颜面、地位,以及以后能否继续接到项目。

  某券商资管部的人士不无调侃地说,“东方证券大意了,其实也就是准备一两个亿的事情,也不至于弄到现在这个局面,而同样是券商的长江证券在这件事情上也显然会名誉受损。”

  而这一“遗患”,对于长江和东方来说,影响可能才刚刚开始。

> 相关专题:

  来源:经济观察网

【 长江证券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