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山
执行董事8名、独立董事8名、监事7名、副总裁和副总经理5名、董秘4名、核心技术人员1名……33名昔日全力辅助公司上市的创业板高管,以诸如“夫妻两地分居”、“身体健康堪忧”等理由,先后离开了公司或岗位。
公司上市不到一年,手持大把股份,33名高管突然转身难道真的是因为“夫妻两地分居”、“身体健康堪忧”吗?
在任时“每年减持股份不得超过所持公司股份25%”,高管辞职后减持的规模和自由度大大增加。低廉的投资成本、高比例的持股份额无不诱惑着高管们速速减持,“落袋为安”。或许,这就是创业板高管选择离开的真正理由。
创业板高管的辞职时点与其持股解禁日也有精准联系。
记者发现,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有8名高管在今年3月辞职,而6个月后,即10月30日,创业板迎来首个持股解禁日,这样一来,辞职后6个月的禁售期便被完全包含在上市1年的锁定期之内。这些高管套现之心不可谓不迫切。
如果将创业板离职高管归类,职业经理人是很显眼的一个群体。多家公司在IPO筹备期广引“强援”,重金招揽职业经理人。“秘而不宣的是,职业经理人在加盟前,多与新东家达成业绩目标、股权激励等约定。一旦公司顺利上市,职业经理人旋即辞职。”知情人士称。
类似的还有中途入股、试图“以小博大”的创投或财务投资者。如果成功博中IPO,便可赚得盆满钵溢。而在公司上市后,及早逃离高管职位就为未来减持套现赢取了“时间差”。
与单纯辞职套现相比,个别公司高管“离职不离岗”背后的真实意图更值得揣摩。今年7月,持有77万股股份的张旭光辞去立思辰监事职务,随后到立思辰下属公司担任高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