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保壳到弃壳 上海国资整合思路嬗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 07:27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蒋 晔

  2009年以来,上海国资再掀整合高潮。与上世纪末以保住上市公司壳资源为目的的大规模重组不同,此轮整合的着眼点不再是能否“保壳”,而是如何提升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放弃宝贵的壳资源。

  近期上海先后有9家上市公司停牌重组,如果算上去年上海医药吸收合并上实医药中西药业组建新上药集团、上海建工通过增发实现建工集团核心资产整体上市等案例,目前上海国资旗下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已参与到这一轮整合大潮中。

  1997年上海市政府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资产重组,由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竞争实力较强的企业出面重组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目的是为了保住壳资源。这种“救死扶伤”式的重组虽然使被重组公司的经营有了一定的起色,但并未能使其成为产业整合的前沿领导力量。

  为了向资源优化配置层次升级,上海国资委提出了组建集团、打造行业航母、进行产业优化的战略重组目标。2003年百联集团成立,此后由第一百货吸收合并华联商厦,合并后的存续公司更名为百联股份(600631),华联商厦法人资格因合并而注销,壳资源也被废弃,该举措在国内上市公司中首开先河。

  进入2009年后,上海国资重组弃壳现象集中出现。2009年7月,东方航空(600115)宣布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航空,重组完成后,上海航空品牌被保留,但壳资源被注销。2009年10月,上海医药、上实医药、中西药业同时宣布重组,三家上市公司资产全部并入新成立的上海医药(601607),上实医药、中西药业壳资源被注销。

  与十年前的那轮重组相比,此轮上海国资整合有了新的含义。整合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壳,而是为了国有上市企业能够通过做大实现做强,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牺牲曾经宝贵的壳资源。显然,上海国资整合的意义已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上海国资控股的71家上市公司总资产高达28815亿元,总市值也有14530亿元。占据着上海市经济半壁江山的国有企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放弃对“壳”资源的盲目追求,转而致力于国资规模和盈利能力的提升,无疑为推进国有资产全面证券化铺平了道路。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