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环保门属人祸 紫金矿业遭声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0日 09:57  南方日报

  昨日下午,紫金矿业召开董事会通过两项决议,一是向公众道歉,二是加大环保力度。

  随着调查的深入和新闻媒体的介入,紫金矿业这个“中国黄金第一股”的明星企业,其各种“不足为外人道”的内幕逐一浮出水面,并引发了全国舆论的一致声讨。

  据媒体报道称,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表示,这件事(环保门)给紫金矿业品牌带来的影响10年都无法弥补。不过,因为对环保的冷漠,其给社会和人们造成的影响,恐怕也是十年甚至更久都无法弥补的。

  ◎调查

  不折不扣的环保“钉子户”

  在紫金矿业的公司主页上,赫然打着“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和谐创造财富”等宣传口号。然而,随着“环保门”愈演愈烈,人们才发现,就是这样一家将“环保”挂在嘴边的上市公司,原来却是个不择不扣的环保“钉子户”。

  根据环保部信息,2008年环保总局首次发布对37家上市公司的环保审查结果,对其中10家不予通过或暂缓通过上市核查,此前已经在香港上市的紫金矿业就榜上有名,被要求整改。紫金矿业紧急采取措施,并补办了环保手续,最终才得以上市。但两年后2010年5月,当环保部核查时发现,紫金矿业并未完成所有的整改。

  早在2009年9月,相关部门便检查发现紫金矿业铜矿湿法厂排洪洞存在隐患,并要求整改,但并没引起足够重视,直至此次严重事件发生。

  2010年4月25日,紫金矿业一处回水系统发生泄漏,引起当地居民坚决取缔该矿的强烈呼吁。

  2010年5月14日,国家环保部针对11家问题公司予以通报批评,紫金矿业再次上榜。在这次环保部下发的文件里就明确指出,紫金矿业下的紫金山金铜矿中存在明显的环保问题。

  2010年6月初,上杭县20多所中学收到了当地教育局发出的一则临时紧急通知:参加高考的学生不要随意吃鱼。有说法称这是因为紫金矿业大量含有重金属物质的渗漏液流入汀江,造成大量鱼类死亡。

  2010年7月3日,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污水泄漏事故,9天后才向外界通报。

  用上杭县居民的话说,这些年,当地人已经不敢饮用自来水了。

  ◎分析

  政企关系错综复杂?

  因为“环保门”事件,紫金矿业更多的内幕被挖了出来。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紫金矿业与当地政府说不清道不明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紫金矿业环保工作长期得不到解决,并非当地环保部门不作为。据上杭县一位干部说,由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这几年有关紫金矿业污染的举报很多,亦有上访现象,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环保部门也多次对紫金矿业发出整改要求,但说了没用。

  上杭县在过去几十年均为福建省的贫困县,是紫金矿业改变了上杭县的经济面貌,在最近十年间,上杭县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5亿元跃升至百亿元,紫金矿业贡献巨大。记者从上杭县财政局了解到,2009年紫金矿业对上杭县财政收入贡献达到近60%。

  紫金矿业成为上杭县的经济支柱,使得当地官员与紫金矿业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了解,该县大部分退休官员,成为紫金矿业的抢夺对象,被委以闲职后,年薪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另一种说法是紫金矿业已经成了上杭县政府官员的“养老院”。

  在这次污染事件中,紫金矿业这个当事主体并没有成为应对危机的主角,反而是上杭县政府全权负责。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围墙内的事情,企业自己负责。(围墙)之外的事情,由政府负责。”

  不过,记者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信息显示,紫金矿业与上杭县政府之间的关系,并非外界想象的地方政府充当保护伞和“养老院”这么简单。“作为民营企业,紫金矿业对上杭县政府深度介入上市公司的意见越来越大,但又不敢得罪,心态十分矛盾复杂。”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观察

  污染事件本可避免

  陈景河在“环保门”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环保优势一直是紫金矿业快速扩张的重要支撑。然而,这次“环保门”,让紫金矿业“伪环保”面目暴露无遗。在事故发生后,陈景河也承认,环境污染事件原本可以避免,“也就是几个亿的投资,但太晚了”。

  紫金矿业总裁罗映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开始认为这只是个小问题、小事故,把事情想简单了,最后发现是大问题时,已经来不及了。对于迟报的原因,紫金矿业证券部总经理赵举刚语出惊人———此举是考虑到“维稳为重”,担心引起当地民众的恐慌。

  超过9000立方米的含铜酸性废水渗漏并造成下游数百万斤的鱼死亡,在罗映南初步看来是个小问题、小事故;相比下游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维稳更重要。上述言论一出,立即招致舆论的漫天谴责,批评矛头直指紫金矿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极度淡薄,缺乏起码的良心。

  污水泄漏事件发生后,罗映南在找原因时就表示,上杭今年经历了几十年少遇的大雨,而雨量超出了污水池的标准,因此,泄漏事故多为“天灾”所致。但事后的调查显示,此次污水泄漏事故,更多的是人祸而非天灾。其股价连续下跌,也在情理之中。

  南方日报记者田志明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