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4家银行6个月再融资3501亿:高出去年分红109%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2日 05:22  理财周报

  近日有消息称,全球市值最大的工行也可能在A+H股市场推出配股方案。

  理财周报零售银行实验室研究员 李峻岭 尹娜/文

  一场游戏一场梦。对众多股民而言,今年以来不断演变的上市银行再融资就像是一场游戏。游戏的主角是那些或大或小的银行。

  小股民们始料未及。中行7月2日公布了最新的再融资方案:拟按照每10股配售不超过1.1股的比例,在A股和H股实施不超过600亿元的配股。当日午后消息公布,A股一度大幅走低,大量个股跳水,上证综指盘中一度跌破2300点。

  影响延续7月5日。当日沪综指收报2363.95点,跌18.95点,下跌0.80%;沪市A股成交额为428.7亿元人民币,创下了一年半以来的新低。

  令市场各方困惑之处在于,中行上个月刚实施总额为400亿元的可转债发行。并且中行董事长肖钢3月9日也曾表示:“在国内市场发行人民币400亿元可转换债券后,中行今明两年均无A股融资计划,但不排除H股融资计划。”

  但是,此次的A+H配股证明,中行的实际行动并没有践行董事长当初的承诺。

  并非只有中行一家。近日有消息称,全球市值最大的工行也可能在A+H股市场推出配股方案。而此前这家银行披露的再融资计划为:A股融资方式确定为拟发行250亿元可转债方式,H股具体融资方案未定。

  “可转债与A+H配股”的融资组合已经或即将成为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选择。但这种方案选择和国务院对其再融资的原则要求“A股筹集一点、信贷约束一点、H股多解决一点、创新工具解决一点、老股东增加一点”似有出入。

  各行为何不惜“食言”大手笔融资?除了向股市“要钱”是否还有别的方式?

  “大手笔”融资,“铁公鸡式”分红

  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是《巴塞尔协议》的基本要求。同时,目前银监会对中小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0%,而对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则为11%。达到这些监管要求,才是上市银行的再融资的主要目的。

  2009年的大量放贷大幅消耗了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为了保持一定的资产规模增速和业绩增长,同时也为了抵御风险的基本考虑,通过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或者通过股权融资补充核心资本成为这些“缺血”银行的必然选择。但融资方案的变化以及市场承压低走的现实让众多股民将再融资和“圈钱”联系在了一起,“圈钱猛于虎”的说法也由此而生。

  在5月18日举行的工行2009年度股东年会上,工行行长杨凯生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不能把再融资简单理解为圈钱。再融资行为,本质上仍然是公司为了寻求发展而在资本市场谋求资金支持的一种正常行为。投资者要看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目的是什么,还要看其融资的效率和效果如何。此次再融资以补充资本金是为了增强工行未来的发展后劲,最终一定能给工行的广大股东带来回报。”

  杨凯生把给股东回报放在了重要位置,值得称道。因为这也是广大股东的心声所在:银行再融资如此“大手笔”,那么,对股东的分红也要大方一些。因为现金分红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红利支付方式。融资和分红情况的比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投资者的投入和产出情况。

  而现实似乎与希望还有一段距离。宏观的统计情况表明,上市银行的分红“并不大方”。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国内A股14家上市银行2009年年度合计现金分红仅为1673.3亿元。其中,分红最多的是工行,分红为567.83亿元;其次是建行分红为472.05亿元;中行分红为355.37亿元。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度高派现前10名上市公司中,没有一家是上市银行股。

  另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2010年上市银行再融资的总额(北京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次级债除外)为3951.64亿元。即使剔除还是传闻的工行A+H配股450亿元,今年前6个月14家上市银行公开的融资金额也达到了3501.64亿元。

  从两组数据不难看出,3501.64亿元的融资金额大大高出2009年分红1673亿109%。

  在5月27日举行的中行2009年度股东大会上,有股东向中行的管理层提出,“与内地同业相比,中行在盈利和派息率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与一些世界级的银行相比,派息次数较少。希望中行通过再融资解决了资本金问题后,增加派息的次数。”

  这种提议得到了在场的其他股东的支持和掌声响应,他们认为,银行不能只顾圈钱,也要注重给予股东的回报。

  对于“大手笔”融资与“铁公鸡式”分红的格局,交银国际银行业研究员李珊珊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相应的要求银行资产扩张速度远高于发达市场,成长性和高消耗资本的盈利模式决定了中国的银行不可能有像发达国家一样高的分红率。如果银行大幅提高分红次数和比率,将进一步加大银行的再融资压力,影响银行的扩张和贷款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投资者也不要只关注分红率,还要关注成长性,盈利能力和股价的提高。

  李珊珊认为,国有银行因为平均扩张速度慢于中小银行,资本消耗速度也慢一些,所以有能力比中小银行提供更高的派息率。由于监管层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提高,未来几年分红率可能略有下降。

  资产证券化不可“因噎废食”

  所谓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资本总额(分子)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分母)的比例,这一指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

  在资本大规模消耗的情况下,通过再融资补充资本是银行采取的主要方式。但是这种“快餐式”的单一补充渠道坚持不了多久,因为市场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融资与分红不太成比例的情况下。

  要想达到改善和保持资本充足率,同时又能保持一定的资产规模增长,除了靠股市外,是否还有别的办法?

  在5月18日举行的工行2009年度股东年会上,工行行长杨凯生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作为商业银行,我们正在研究探讨资产证券化的相关问题。但如何推进和施行还得由监管部门来把握。”在中国金融业界,杨凯生以倡导“资产证券化”而广受关注。

  资产证券化主要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也就意味着银行的风险由市场分担一部分,同时资本的流动性也大大增加。这种“细水长流”的资本补充模式似乎成为各银行未来解决资本不足问题的一个主要方向。

  作为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试点阶段的首批产品,工行于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的“工元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并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

  杨凯生的基本考虑是:中国这么多上市银行,如果同时向资本市场伸手——增资扩股或者配股,中国资本市场是无法承受的。在这种情况下会带来一个问题,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银行每年的贷款有一定的增长,需要银行的风险资产每年有一个适当的扩张速度。但是考虑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和资本质量问题,银行要走出一条总资产规模不无限扩大,却能持续健康发展,又能持续保持对国民经济支持力度的道路,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通过资产证券化,让银行的资产具备一定的流动性,使银行的贷款资产有市场可以流动。

  从2001年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尝试以私募方式进行不良贷款证券化开始,到2005年在央行和银监会的支持下,银行间市场正式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国内在近十年时间内共发行过一般企业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不良贷款、汽车租赁、中小企业贷款等17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随着2008年11月最后一只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项目发行结束,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进程停顿下来了。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发现这场来势凶猛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似乎与资产证券化有关。

  杨凯生的观点很明确:次贷危机的根源并非资产证券化本身出了问题,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不可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在机制设计上吸取教训,加快其进程。

  李珊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银行业短期内还无法摆脱主要依赖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中国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也决定了经济的增长对贷款投放依赖较大。中国金融创新起点低,而且本次次贷危机后,监管层对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更为谨慎。金融创新会继续推进,但预计速度不会太快,不过这是有利于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

  银行盯上中间业务

  大力发展不消耗和占用资本金的中间业务,是银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也是减轻再融资压力的有效办法。

  也就是说,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银行现有的盈利模式,银行再融资会时时上演。其中的逻辑在于,什么时候银行利润不再主要依靠资产负债表内业务收入完成,而是也重点依靠表外收入(中间业务)完成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有所保障了。

  李珊珊认为,本轮大规模融资结束后,银行业未来大约3年的时间不需要大规模融资,而且随着未来中国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和直接融资占比的上升以及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银行对资本的消耗速度会越来越慢。

  “银行近年来一直比较积极地发展中间业务,发展速度其实比较快了,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也在逐步提高,但目前仍较低,而且受制于分业经营,中间业务的创新能力受到制约。”李姗姗说。

  在中间业务中,理财业务特别是高端理财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民生银行首席投资官兼私人银行总裁朱德贞曾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做一个大的私人银行客户,可比建立一个支行。如果建一个支行,需要几十个人,还要有资本金的投入。但发展一个顶级的私人银行客户是不需要用一分钱资本金的,而其企业和个人业务规模堪比一个支行。

  与国外银行业中间业务占比达到40%—50%的水平相比,国内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比较低。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