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那些触礁沉没的上市公司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1日 21:10  华夏时报

  一份关于退市企业的法律风险分析报告

  文/ 北京市智维律师事务所

  上市,步入资本市场,对于中国众多企业而言,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目标,这不仅是头上的一道炫目光环,更是公司大施拳脚的地方。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企业成功上市,不代表就此走向成功。机遇越多,风险就越大。过去,人们习惯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成功的上市企业,却从未发现,又有多少已经成功上市的企业,在汹涌的市场浪潮洗礼中,触礁法律风险而黯然沉没。

  近年来,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中国企业因法律风险遭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的案例遽然增多。据统计,2009年度,中国A股上市公司共有553家公司发生诉讼,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0.35%;涉诉金额高达1606亿,占A股上市公司该年净利润(合计)的14%。

  同时,有76家上市公司因违规而遭受处罚。可以看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揭示出来的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更呈大幅上升之势。

  在此,为更好地揭示上市公司遭遇风险的深层次原因,《华夏时报》携手国内知名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专业机构——北京市智维律师事务所,搜集了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所有被动退市的公司。通过对每家公司整个发展历程的研究,发现失败背后的真正病因。

  造假丑闻引爆法律风险的琼民源A

  上市时间:1993-4-30

  终止上市时间:1999-7-12

  关键词: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规、操纵股市、

  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智维评析:

  琼民源在上市不久,经营业绩便凸显不佳。公司的管理者为掩盖事实,走上了大肆造假的道路。公司年报显示,1996年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分别较1995 年增长848倍和1290倍。

  后经证监会查明,造假事实包括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通过与关联公司及他人签订的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合作建房、权益转让等无效合同虚构利润5.4亿元;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立项和确认的情况下,对四个投资项目的虚假资产评估项目虚增资本公积6.57亿元。

  此外,琼民源的控股股东存在操纵股市牟利的行为。因此,这些漠视法律风险的行为,最终全面引爆了法律风险,成为了公司退市的推手。

  盲目扩张负债过亿的“地产超人”PT金田

  上市时间:1991-7-3/1993-6-29

  终止上市时间:2002-6-14

  关键词:盲目扩张、法人治理缺失、内控失调

  智维评析:

  金田是“深市”元老级的上市公司,是深圳房地产开发的翘楚。十年间,金田扩张的脚步遍及大江南北。除深圳、上海外,北京、湖北、广西、青海、香港等国内大多数省市都有金田的投资,且不限于房地产行业,触角伸至酒店、零售百货、水泥制造、运输等近10个行业。然而,伴随着多元化扩张战略,金田并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无经营重点,所涉行业广却不深,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同时资金较为分散。

  可以看到,金田法人治理法律风险管理不完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凌乱,只顾眼前利益而不关注企业长远发展,盲目扩张。至2001年10月,金田涉及104项官司,涉案金额14亿,仅财务负债就有11亿,累积欠息3亿,这成为金田重组的最大障碍。

  被大股东当做“提款机”的PT粤金曼

  上市时间:1996-1-23

  终止上市时间:2001-6-16

  关键词:法人治理缺失

  智维评析:

  粤金曼曾经有过“世界鳗王”的美称。在公司的股权结构中,第一大股东潮州市国资局,占有总股本的29.3%,而国资局把这部分国有股长期委托给金曼控股集团公司来经营。自1996年开始,控股股东长期挪用上市公司资金,达10.1253亿元。同时,金曼控股公司与金曼的人员、财务合二为一,而大股东利用其控股地位将上市公司当做“提款机”,多次利用上市公司的贷款向外投资,最多的时候投资企业达二十几家,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严重影响,曾经的“世界鳗王”最终掉入退市的深渊。

  蹊跷巨额担保致死的ST宏业

  上市时间:1996-12-31

  终止上市时间:2002-9-5

  关键词:法人治理缺失、违规担保

  智维评析:

  在中国,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为大股东借款担保而背上巨额债务者早已不乏其例,但为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系的公司担保而陷入信用骗局,以致背上3.7亿元巨额债务的上市公司,恐怕是只有宏业一家。

  可以看到,巨额债务的根源在于宏业原第一大股东建安公司与汕头新业公司和金达实业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书后,并未办理相应转让手续,形成了建安公司有名无实、新业公司实权在握的畸形局面,为香港达利丰提供的巨额担保即发生在此期间。

  沦为大股东提款机的*ST南华

  上市时间:1996-12-9

  终止上市时间:2004-9-13

  关键词:大股东侵占、违规担保、法人治理缺失

  智维评析:

  南华前身是位于广州海珠区南华西街上的街道集体企业,主营空调、冷冻设备制造。1996年底上市后公司成为“中国街道第一股”,风光一时。但是,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的严重缺陷,为日后埋下隐患。

  南华的控股股东“广州市南华西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上市公司形同一体,母公司董事长长期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最终使上市公司沦为大股东的“提款机”。其中,南华遭大股东占用资金达6.33亿元;由1997年至2000年为大股东及其子公司提供银行贷款担保总额达4.69亿元。

  被大股东掏空“资不抵债”的PT南洋

  上市时间:1994-5-25

  终止上市时间:2002-5-29

  关键词:控股股东侵害上市公司利益、

  虚假重组、高管犯罪

  智维评析:

  1996年4月,海南成功投资有限公司受让海南省航运总公司所持3900万股法人股,成为南洋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随着成功公司几位控股股东陈涛、游晓林、厉建中先后因涉嫌多项经济犯罪被推上被告席,南洋被掏空的黑幕也开始逐一曝光于世人面前。

  通过虚报注册资本、虚增收入、与券商合谋操纵二级市场股价等等手段,从1996年至1999年间,南洋5.6亿资产全部被挖空,并且背上4个亿债务。债务诉讼最多一年曾达200多起,严重资不抵债。2002年南洋正式退市。

  打破“只生不死”神话的PT水仙

  上市时间:1993-1-6

  终止上市时间:2001-4-23

  关键词:并购重组盲目、依法终止上市

  智维评析:

  水仙曾经是上海轻工业发展的一面旗帜,然而,由于经营不善,合资失败,公司的亏损一年胜过一年,先后被实施特别处理和暂停上市。1998年开始,水仙马不停蹄地先后与12家企业盲目“相亲”,最后都宣告告败,水仙最终未能通过重组而获得重生的机会。2001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不给予水仙暂停上市宽限期,随后宣布水仙退市。水仙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只被摘牌的股票。

  剥离资产却纠缠不清致死的ST 银山

  上市时间:1996-12-26

  终止上市时间:2002-8-20

  关键词:法人治理缺失、不当垫资

  智维评析:

  银山曾有着连续37年盈利的辉煌历史,是业界的标杆性企业。然而,银山的失败,除遭遇市场低迷、债务负担沉重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最后导致出现股东不当垫资等不利于上市公司发展的行为。

  可以看到,银山1993年股份制试点时,将剥离出去的非生产经营性资产组成了一家国有独资企业。但由于该公司存活困难,对该公司的财政补贴由当地国资局持有的银山公司的国家股红利支出解决。由于股权红利每年年底才进行分配,所以在实际操作中由银山先代垫付,之后再用国家股红利冲抵。截至2001年6月,该费用累计达到2400多万元。迫于压力,银山承担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银山的倒塌。

  盲目扩张创“多项纪录”的PT中浩

  上市时间:1992-6-25

  终止上市时间:2001-10-25

  关键词:法人治理缺失、内控失调、盲目扩张、

  诉讼风险

  智维评析:

  PT中浩的前身是中国电子厨具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改名为中浩集团公司。媒体报道,在当时6家面临退市风险的PT公司中,中浩有多项创资本市场纪录:首先子公司最多,一度达到146家。第二,债务诉讼案件最多,高达156起,涉及金额9.12亿元。第三,债权人最多,债务涉及60多家不同性质的债权人,且分布广泛。中浩1995年终于出现了首次亏损。企业发展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良好的法人治理和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很多企业无视法人治理缺失及内控失调的法律风险,无法抵御“做大”的诱惑,不顾风险盲目扩张,只能自食恶果。

  被大股东掏空牺牲的*ST北科

  上市时间:1995-10-13

  终止上市时间:2004-9-15

  关键词:大股东侵占、信息披露虚假、法人治理缺失

  智维评析:

  北科原名北大车行,2000年4月,更名为“北大科技”。1999年,万时红集团成为北科的实际控制人后,北科逐渐沦为万时红的“提款机”。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财产及信息披露造假等一系列法律风险也逐渐爆发出来。一方面,北科屡屡为万时红集团及其关联企业提供担保,并因此一再被判承担连带责任。另一方面,万时红通过不当关联交易,将北科“掏空”。

  为掩盖事实,北科存在着严重的虚假陈述行为,通过虚构合同履行的方式,取得技术服务收入、纺织品收入6000多万元,虚增利润3662万元。同时,将用于偿还借款支出虚构为预付款6823万元。北科所作为独立法人,却完全丧失了独立性,最终使其成为了牺牲者。

  业绩造假、疯狂走私被查的ST九州

  上市时间:1996-11-26

  终止上市时间:2002-9-13

  关键词:欺诈上市、大股东侵占、违规担保、

  公司犯罪、法人治理缺失

  智维评析:

  1996年九州上市后,福建省政府在其上面成立了九州商社,并将九州的国有股委托给九州商社管理,行使股东权力。而九州和九州商社法人代表、董事长、总经理均为同一人。这为大股东九州商社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打开了方便之门。

  从1999年10月开始,九州因涉嫌走私,接受专案组调查。同时,证监会开始对九州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最终法院认定九州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九州商社原总裁兼九州股份董事长赵裕昌以受贿罪、走私普通货物罪、贪污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九州不仅欺诈上市,且在上市后连年虚增利润。2002年9月13日,ST九州退市了。

  “土地保壳”闹剧致重组失败的ST鞍一工

  上市时间:1994-1-14

  终止上市时间:2002-9-16

  关键词:并购动机盲目、盲目扩张、违规关联交易

  智维评析:

  可以说,鞍一工的退市在上市之初就埋下了祸根。鞍一工的前身原鞍山红旗拖拉机制造厂按照地方政府“抓大带小”的意愿,帮带了鞍山鞋革装具厂等6家亏损企业。而由原鞍山红旗拖拉机制造厂改制分立的鞍山红拖产业公司,由于产权主体缺位,也一直挂在鞍一工。

  截至1997年10月,鞍一工为上述盲目兼并收购累计承担逾2亿的银行贷款债务及经济损失,而该2亿资金,超过了1.95亿募集资金的全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终因不堪重负而退市。

  为人担保却自身不保的ST海洋

  上市时间:1996-12-18

  终止上市时间:2002-9-20

  关键词:违规对外担保

  智维评析:

  上市公司相互担保是当时福建企业的主要资本运作方式之一,并且形成了包括16家上市公司及100多家关联公司的“福建担保圈”,海洋和九州就是其中的两家。而海洋的退市一定程度上是被ST九州拖下水的。2001年,海洋共涉及担保合计22607万元及美元581.9万元,其中为九州担保本息合计近1.1亿元。

  可以看到,互相担保是把双刃剑,在大家都好的时候可相互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而一旦一方陷入资金链断裂,另一方也别想脱身。违规担保的法律风险彰显无遗。

  “农业第一股”的ST生态

  上市时间:1996-6-18

  终止上市时间:2003-5-23

  关键词:财务造假、信息披露不完整

  智维评析:

  生态原名称为蓝田股份,生态有几万亩水域和陆地养殖场,还有现代化厂房、流水线、酒店和别墅群,如此大的固定资产投入,短期的资金回报率无法与工业企业相比,只有依靠不断借债或业绩造假来达到配股筹资的目的。2001年11月,中央财经大学刘姝威一篇600字短文拉开了公司退市的大幕。文章指出其偿债能力越来越差,公司连续多年造假的事实开始败露。退市前的生态已处于破产边缘,且诉讼众多,要想摆脱困境只有借助重组。而所有问题确认后才发现离ST生态退市只有短短数十天,最终公司没能上演生死时速大逆转。

  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的*ST鞍成

  上市时间:1993-8-6

  终止上市时间:2004-9-15

  关键词:董事会行使职权不当、监事会职能缺失

  智维评析:

  鞍成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而来,上市之后业绩总体呈现下滑之势,到2003年全部停产。公司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扭亏为盈。自2002年起,公司开始了寻求重组之路。2004年,在鞍山政府撮合下,虽与多家重组方进行了磋商,但终因银行债务无法达成书面减债协议,资产重组失败,最终退市。

  表面上看,鞍成的退市是市场竞争、经营不善等导致,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却是法人治理法律风险的爆发,其中最典型的是董事会不当行使职权的法律风险。如果公司董事会在决定对外担保的时候多考虑由此带来的风险,就不会造成重大损失。监事会功能的缺失,致使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假重组主业消失遭封杀的ST中侨

  上市时间:1994-10-21

  终止上市时间:2003-5-30

  关键词:虚假重组

  智维评析:

  由于公司经营规模小,中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业绩不尽如人意。2000年底,中侨苦心谋划资产重组,决定出售其下属的三家房地产子公司,借此摆脱被摘牌的命运。然而财政部会计司的一纸复函打破了中侨的如意算盘,该司认为中侨此举属于企业重组,置换差额不应确认为收益,因此中侨2001年仍是亏损。

  显然,中侨资产重组的目的只是改变短期内的会计报表数字,与提高企业的真实业绩、寻求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质重组相去甚远。可见,主营业务的缺失成了ST中侨重组路上的一大绊脚石。

  借奥运题材盲目投资致亏损的ST五环

  上市时间:1996-7-15

  终止上市时间:2003-9-19

  关键词:投资风险管理缺失、对外担保不当

  智维评析:

  从1996年到2003年,五环作为一家经营业务不佳、财务状况不良的公司,收入状况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而其投资管理缺失的法律风险,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公司将体育产业作为主导,但没有大量流动资金支持体育产业的长期投资。可见,五环未经合理的可行性分析,仅凭借奥运概念就盲目进入体育娱乐设施投资,是一种十分短视的行为。

  此外,五环的不当担保也成为其走向失败的推手。公司曾与PT吉轻工进行了贷款、融资互相担保,结果因PT吉轻工资金周转不灵,使公司陷入巨额债务负担,最终无法实现重组而被退市。

  跨行业频繁转型“元气大伤”的ST国嘉

  上市时间:1993-5-4

  终止上市时间:2003-9-22

  关键词:大股东不当操纵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

  关联交易

  智维评析:

  国嘉上市时是一家主营光电技术的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高科技合资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从1997年底,北京和德成为大股东之后,大股东便为了自己谋利益,促使国嘉开始了主业转型之旅。从1998年开始,国嘉先后转型为大型数据库软件的应用与开发商,2001年,国嘉又与一香港公司合作在上海开发房地产。主业的频繁更替最终使国嘉元气大伤,丧失了市场和行业优势,严重动摇了根基。然而,在这场游戏中,大股东却成为受益者。大股东把国嘉当做提款机,掏空之后全身而退,留下的是一个伤痕累累、债务缠身的空壳。

  重组“一波三折”的ST鑫光

  上市时间:1996-6-20

  终止上市时间:2004-3-19

  关键词:信息披露违规、募集资金管理缺失

  智维评析:

  鑫光属有色金属行业,具有一定的行业优势,应当有所发展,但该公司在上市之初就缺乏募集资金的有效管理,并忽视信息披露中的法律风险。面对亏损,公司选择披露虚假信息,并将募集资金多数用于偿还借款、贷款利息,为日后的退市埋下了祸根。

  进入21世纪,鑫光连年亏损。此后,公司开始重组,但却一波三折。2002年8月,深圳绿裕接过鑫光大旗。但一年后,绿裕用股权质押的方式支付广州银建房款,结束重组之旅。随后,普富达间接入主鑫光,并由麦科特集团充当重组主力,但实际上置入鑫光的只有利润总额为202万的麦科特南京一家公司,显然难以担起重任,最后重组失败,最终ST鑫光走上退市之路。

  被压垮的*ST石化A*ST石化B

  上市时间:1992-5-6

  终止上市时间:2004-9-20

  关键词:大股东占款、违规对外担保、信息披露违规

  智维评析:

  与其他一些被大股东占款公司不同的是,石化的控股股东深圳石化集团事实上是在石化上市以后成立的,是先有了上市公司再有集团公司。因此,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欠款很多也是以前的债务转移形成的。在深圳石化集团成立后,背石化债务是做得最多的事。由此形成石化对深圳石化集团大量的其他应收款。

  此外,盲目对外巨额担保也成为石化的致命伤。石化为深圳石化集团及其他关联企业提供担保的总额一度达到16.33亿元,数额巨大的逾期担保将公司拖进泥坑,数起对外担保被法院判决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并被强制执行。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