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山公用股价异动遭调查 中山女市长陷内幕交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7日 01:33  新世纪周刊

  正厅级干部以内幕交易嫌疑受到组织处理,正与当前严厉打击证券市场犯罪的导向相呼应

  本刊记者 贺信 刘卫 | 文

  56岁的李启红突然被中央纪委带走调查,毫无征兆。更少有人预料到,这位正厅级干部,深陷市场内幕交易的泥潭。

  5月30日晚间10点多,广东纪检监察网发布消息称,这位广东省中山市女市长,“因涉嫌严重经济违纪问题接受组织调查”。就在一天前,她还陪同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出席了中山当地一家风电企业国家重点型号产品下线仪式,5月30日的中山市委机关报《中山日报》,以头版头条对此进行了报道并配发照片。

  坏消息不胫而走。5月31日上午9时许,中山市紧急召开了处级以上干部通报会,官员们被告知,李启红因涉嫌内幕交易落马,涉及上市股票正是中山市属国有上市公司—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山公用,000685.SZ)。

  这是迄今公开的信息中,第一次出现正厅级干部以此嫌疑受到组织处理。此案的爆出,亦与政府严厉打击证券市场犯罪的导向相呼应。

  5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明确了操纵证券市场和内幕交易的立案追诉标准。此后的5月19日、5月21日、5月25日、5月26日,《人民日报》更是连续发文,矛头直指证券市场内幕交易。

  本刊记者在京粤两地调查得知,证监会对李启红涉及的中山公用内幕交易案秘密调查多时,在收网阶段经由中央纪委主要领导指示,由纪检监察和公安等部门配合对涉案人员实施控制。这也凸现了在官员腐败日益向证券市场渗透的当下,重整监管追究体系的迫切性。

  本土干部李启红

  今年56岁的李启红是中山土生土长的干部。1968年6月参加工作后,先后在当地石岐镇及烟墩区任职。1995年以后,李启红历任中山妇联主席,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市委秘书长等职务。

  2006年12月,李启红出任中山代市长,至此完成了从党务系统向政府行政首长的跨越。翌年当地“两会”期间,李启红正式当选为中山市长,成为广东省仅有的两名女市长之一。

  她的政治生涯止于2010年5月30日下午。广东省纪委一位副书记找李启红谈话,并告诉她中央纪委工作人员已到广东。随即,李被中央纪委直接带走,工作人员在车内向李启红正式宣布了组织决定。

  尽管外界颇为意外,但李启红对此已有耳闻。失去自由前,她特意回家看望了老父亲。

  这位本土市长,注重形象,也颇为关照本地企业。曾与李启红多次交往的人士透露说,李启红对推销本地产品不遗余力。她在公开露面时常佩戴胸针,这些胸针均为位于中山市坦洲镇的伊泰莲娜公司出品。除了伊泰莲娜生产的首饰,另一家中山当地企业广东非常小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指甲钳,也几成市长李启红待客、出访的必备礼品。

  不过,熟悉中山政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位女市长治下呈现出若干特点,与其事发被查不无关联。

  其一是力挺房地产。2009年1月,正值金融危机肆虐期间,中山市颁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意见》,提出多项优惠措施。当时,李启红在回应外界质疑时公开表示,“政府救的不是一个房地产业,而是整个产业链”,而“楼市低迷对政府的整个税收都会有影响”。

  不过,李启红有家族成员涉足房地产和工程建设市场,早不是秘密,她也因此频受诟病。工商资料显示,李启红丈夫林永安和弟弟李启明均为中山市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中山五建)股东,且李启明担任法人代表。中山五建同时是中山市丽景湾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股东。

  中山五建是一个只有房屋建筑三级资质的私企。接近当地建筑市场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李启红家族成员通常不会公开参与招投标,但当地多个工程和房产项目背后都有林、李二人运作身影。

  李执政的第二个特点,是在公共事业领域强化国有主导。例如2007年8月,酝酿多年的全市“供水一盘棋”方案出现实质性动作。原来隶属于镇区的五家供水公司资产被吸收至上市公司中山公用,之后又通过国资委旗下的中山中汇掌控了上市公司。

  这一调整也是此次内幕交易案的重点怀疑对象。当地消息人士透露说,上海市虹口区和中山市互为友好城市,在银河证券中山营业部担任总经理以及在总部位于上海虹口的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代总经理的谭庆中,不时参与两地官员互访协调安排。谭因此和李启红建立了联系,并受到后者赏识。李启红出任市长后,遂安排谭庆中进入中山公用操作重组事宜。

  其三,是李着力弥补中山的金融短板。2007年以来,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纷纷进驻中山。产权交易中心、村镇银行等金融新型业态相继出现。中山当地人士观察称,李启红在金融工作方面“越来越上道”,讲话时不断出现新概念、新名词。

  李启红被带走后,本刊记者多方核实获知,与她一同涉案接受调查的约有十人,其中五人来自她的家族,包括李启红本人、丈夫林永安、弟弟李启明、李启明的妻子,以及李启红的一个妹妹。另有两位关键人物分别为中山公用董事长谭庆中、总经理郑旭龄。

  重组运作

  5月31日,中山公用开市起停牌,原因是“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生对股价可能产生较大影响、没有公开披露的重大事项”。6月2日晚,中山公用发布公告称,谭、郑二人暂不能履行职务,但并未解释原因。

  事实上,早在5月26日上午中山公用2009年年度股东大会上,谭、郑二人出事便有征兆。据参与股东大会的一名知情人士透露,当日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均未露面,股东大会由公司董事黄焕明主持。公司公开的解释是,“主要领导均出差在外”。

  目前,李启红等人涉嫌内幕交易的详情,并无官方发布,但市场均指向2007年中山公用重组。

  中山公用前身为“佛山市兴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佛山兴华),后者于1992年11月5日设立,1997年在深交所挂牌交易。2000年,中山公用事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公用集团)收购了佛山市兴华集团有限公司持有38.93%佛山兴华的股份。2000年9月2日,佛山兴华改名为“中山公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公用科技)。

  公用集团于1998年10月成立,是中山市国有资产系统中最大的企业,负责对中山市公用事业类国有资产的投资、经营和管理。公用集团为上市公司公用科技控股股东,持有6489万股,占28.79%。

  2007年2月,中山市市委、市政府对公用集团的产业架构进行了调整,通过行政划拨的方式,将路桥、工程施工等板块资产划出公用集团。其时,李启红刚上任中山市市长一职不过一个月。

  至2007年3月31日,调整后的公用集团的产业架构涵盖了供水、污水、市场、天然气、环卫、信息管线、投资等。在此期间,谭庆中出任公用集团法人代表、董事长、总裁等职务。

  当年7月2日和7月3日,公用科技突然连拉两个涨停,随即公告称控股股东公用集团近期将讨论与公司相关的重要事项,股票4日起停牌。

  2007年8月19日晚,公用科技披露资产重组方案。公用科技以每股8.15元,换股吸收合并控股股东公用集团,后者实现整体上市。具体的做法是,中山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中山国资委)出资成立了中山市中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汇投资)。公用集团整体划归中汇投资。公用集团的全部资产,包括其所持广发证券15%的股权、公用科技28.79%股权、中海广东天然气有限公司25%等资产,负债及权益并入中汇投资,而公用集团的法人资格及其所持公用科技的股份随之注销。

  重组后,原公用集团100%控股股东,即中山市国资委,持有上市公司公用科技约3.8亿股,占总股本61.41%。与此同时,公用科技向中山市五家乡镇公司定向增发股份收购其拥有的供水资产。五家乡镇公司合共持上市公司7620.78万股,占总股本12.42%。

  吸收合并重组后,中汇投资取代公用集团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公司名称也由“公用科技”更名为“中山公用”。原上市公司的主要领导易人,谭庆中担任上市公司董事长、郑旭龄担任总经理。

  交易疑云

  在一系列安排后,中山公用于2007年8月20日复牌交易,至9月10日,公司股票价格已经连续14个涨停。9月10日股票收市飚升至31.1元/股,较停牌前2007年7月3日股票收盘价8.18元上涨了约2.8倍。

  根据深交所数据显示,当日,银河证券中山证券营业部、中信证券中山松苑路证券营业部、广发证券中山市中山四路证券营业部等三家中山券商营业部累计卖出该股票金额高达1.34亿元,按照当日收盘价计算,一共抛出了430.87万股。该股当天全日成交量为487.55股, 换手率放大61.92倍,达到30.83%。

  在重组中,作为市长的李启红,以及担任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负责人的谭、郑等人,均是明显的内幕信息知情人。中山公用股价的异动则引起证监会的关注,后者遂介入调查。

  有消息人士指出,相关的调查超过一年。但一位证监会人士透露,对国资委控股的上市公司进行监管时,证监会时时力有不逮,对相关官员的监控亦无授权。正因此,证监会希望在相关调查中引入纪委监察力量,以加强对内幕交易等证券犯罪的打击力度。

  本刊记者罗洁琪、沈乎对此文亦有贡献

点击进入[中山公用吧]讨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中山公用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