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发展原点回归困境:资本充足率仍未达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8日 19:42  证券市场周刊

  理查德·杰克逊终于如愿得到了让其一显身手的机会,他是继续法兰克·纽曼时期一贯的平稳经营,还是为向市场展现中国平安收购的正确而选择激进扩张资产的方式?从2倍左右的PB到仍没有达标的资本充足率,对现在的深发展而言,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史尧尧/文

  悄悄的,新桥投资集团公司走了,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来了,从董事长蓝德彰(John D. Langlois),到后来的法兰克·纽曼(Frank Newman),再到现在的董事长特别顾问理查德·杰克逊,中国平安控股下的深发展(000001.SZ)还是原来那个稳健经营的商业银行吗?

  2005年纽曼接手深发展时,以当时股价和净资产计算,深发展以2.2倍左右的PB(市净率)在市场中交易。

  如今,理查德·杰克逊也将在目前PB为2.3倍左右的市场环境下开始深发展新的历程,似乎一切又回到了6年前新桥投资以国外战略投资者身份进入时的原点。

  但此时点的深发展会延续之前的发展路径吗?

  只有等待时间给出答案。但在中国平安激进扩张的文化与追求稳健经营的深发展之间水乳交融成为现实之前,关于深发展未来投资新价值的探讨仅仅只是美好的设想而已。

  回到原点的深发展

  何为战略投资者,至少新桥投资当初入股深发展时头上顶着的是这个颇为时髦的称号,但回顾6年的经营历程,它更像是一个纯财务投资者。

  6年前,新桥投资收购深发展17%股权时仅花了1.5亿美元, 约3.48亿股。之后经过行使认股权证及送红股等,其持股量大幅增至约5.2亿股。

  通过换股,新桥投资所获取的中国平安2.99亿H股,以《华尔街日报》报道的寻求高盛以每股配售价在60.52港元-61.28港元之间的价格来计算1.6亿股中国平安H股的市值,新桥投资通过出售所持中国平安过半股权筹得12.5亿美元资金。

  仅此,新桥投资获得的回报已经高达8.3倍,如果悉数卖出全部股权,最终将获取约16倍的投资回报。

  如果以人民币计价,新桥投资最初投资深发展时的成本为12.35亿元,加上随后参与认股权证行权的9.92亿元,新桥投资深发展总成本为22.27亿元。而此次通过与中国平安“换股”,按新桥投资5月13日出售平安H股的大宗交易价60.5港元计,其手中拥有2.99亿股中国平安H股的总价值为18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58.80亿元,获取了7.1倍的收益。

  而且,此次新桥投资与中国平安通过A股与H股的互换交易,不仅避免了出售中国居民企业并且在境内取得所得至少需缴纳20%的企业所得税,同时也避免人民币兑美元在这6年大幅升值所带了汇兑损失。

  同样,作为深发展董事长的纽曼,他又从深发展拿走了多少呢?

  据公开资料统计,纽曼从2005年至今已获得了至少7220万元的薪酬。(2004年无薪酬披露、2005年为602.57万元、2006年为995万元、2007年为2285万元、2008年为1598万元、2009年为1740万元),平均年收入高达1400多万元,在所有上市银行中应该是最高的。

  新桥投资和纽曼本人已经是赚得盆满钵满了,那么他们给深发展又留下了什么?

  为所有股东带来的只不过是,4.42倍的股东权益增长(221/50)和2007-2008年两年红利——8.58亿元。6年时间里,每股仅获取0.27元。

  “基本没有”,这是深发展给市场的分红印象,也是纽曼每次在业绩发布会上最不愿意谈及的。

  其实分红与否都是小问题,现在摆在理查德·杰克逊及其隶属机构——中国平安面前的最大问题是资本金。

  一季报显示,深发展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66%和5.44%,比2009年底下降0.22及0.06个百分点,远低于资本充足率10%、核心资本率达到7%的监管要求。

  而在管理层对资本金要求更加严格的趋势下,这对深发展的未来发展是致命的因素。

  虽然纽曼掌控下的深发展,在经济上行周期特别是依靠资产风险下降和利率上升获得业绩和资产的双增长,但在中国经济下行周期开始并将再次出现转机之际,是否继续优异表现呢?

  成本控制是否随着规模的增长依旧拿捏得当,对习惯于平安银行高费用支出的理查德·杰克逊而言,更是严峻的考验。

  对照纽曼经常说起的他开始经营深发展时的情景,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整合杂音缭绕

  “改革阵痛在所难免”,这是当时新桥投资刚进入深发展董事会时,中金公司给出的评价。

  2005年,在新桥投资完成董事会层面的调整后,管理团队的构建基本形成。

  在当年3月底前,纽曼一口气调换了8个分行的行长,并对各家分行实施信贷和财务垂直管理,向分行派驻信贷和财务执行官。而且从那时起,纽曼就祭起了他持续使用的法宝——加强成本控制和费用管理。

  这与眼前的情景颇有几分相像。在5月7日成为深发展第一大股东之后的一周,中国平安已悄然出手为合并深发展铺路。

  中国平安旗下子公司平安银行行长理查德·杰克逊已辞去行长职务,应深发展董事长法兰克·纽曼之邀,赴任深发展董事长特别顾问。

  此次中国平安委派进驻深发展的工作组共四人,除理查德外还包括平安银行副行长、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各一名,中国平安将在人事、财务、运营、后援等方面对深发展先行进行整合;之后,中国平安还将进一步派驻各业务单位工作组。

  理查德·杰克逊,又一位“外来的和尚”将掌握深发展未来新的命运。他会像纽曼一样,仅仅关注财务数据的变化和成本费用的控制,而将一些影响深发展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监管指标一概不顾不管吗?

  新桥投资刚进入深发展之时,市场并不看好这桩买卖,大多数人认为新桥投资入主后改革虽然稳步推进,但实质性问题不会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在消化历史负担,补充资本方面。

  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

  随后,深发展通过与GE签订增资认股协定和发行可转债的方式维持核心资本充足率在平均4%左右的水平,并且保持着总资产年30%左右的增长。

  直到2009年初,深发展将拨备提高至56亿元人民币,同时,采取一次性将不良贷款注销94亿元人民币特别措施,从而至少在财务上解决了股东和市场多年的疑虑。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管理层对于该特别核销的解释是:为2009年的不利形势做好准备。

  后来的形势发展表明,这是纽曼5年任期内的一次闪光点,在正确的时间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中国平安入主深发展或许与上一次新桥投资有些不一样,除了宏观环境的变化,对银行监管环境的变化以外,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赞美和期待。诸如协同效应、企业文化、一加一大于二这样的词汇随处可见。

  但这样的结论是否过于乐观了?协同效应是否会在半年之内显现,至少现在还无法早下结论。

  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平安应先解决好自己内部的问题。因为平安银行员工由于完不成存储业务,将本属于平安保险的存款拉到了平安银行。虽然员工可以保证工资奖金,但对于整个集团来说,这无疑人为增加了资金成本,对集团整体利益无益。

  现在平安银行是银行业界的“新秀”,市场份额虽然还小,但近年来一直在持续大幅度扩张,尤其是利用保险行业惯用的高压高额度奖励的激励政策,业务增长率维持在很高的水平。

  其实,对于发展初期的中国金融业来说,或许“摸着石头过河”才是目前现状的最好描述。对于企业文化来说,薪金的体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基本现状。

  从2005年开始到2009年,深发展的营业费用/经营收入的比值一直保持在40%以下。

  在细分项目中可以看到,从2005年开始的经营收入合计年增长率在30%左右的水平,而营业费用的增幅却是逐年减少的。

  从成本费用的角度看,深发展可以说是一家低成本费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发展员工工资水平与民生银行(600016.SH,1988.HK)、浦发银行(600000.SH)等股份制相比,简直是望其项背。

  而对于发展初期的平安银行来说,发展初期费用的高增长是必然的,但是似乎有些过高了。2006和2007年成本收入比只有45%左右,而到了2008年陡然增长到60%,在这当中也只不过开设不到15家的分支机构。这当中还包括了被大幅砍掉预算的广州分行。2009年也保持在50%左右。

  虽然平安银行的开销并没有具体数字,但是一位从浦发银行来到平安银行的零售部主管的一席话,还是说明数字应该不会小的。“我要不是为了还上海两套房屋的房贷,我才不来深圳呢,还完了房贷也差不多可以走了。”

  除了成本费用的差距太大,成为横亘在中国平安与深发展之间的鸿沟外,整合是否带来资源的浪费、人员的重叠,以及管理经营如何发展、薪金体制如何编制等,都将考验中国平安和理查德·杰克逊的智慧。

  巴菲特对企业并购的阐述是,“当心规模更大了,经理们活得更滋润了。”但愿中国平安对深发展的整合命运,不会被其言中。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上证指数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