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瑞银:今年股市回报率或大降 买入持有并不正确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7日 16:06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3月17日上午消息,瑞银财富管理研究部今日发布了一系列报告,总结了金融危机后“值得关注的趋势变化”。综合报告内容来看,瑞银认为市场经过2009年大涨之后,2010年的回报率可能大为下降,赚钱难度将提高,因市场估值与风险偏好都趋于正常化。在这样的环境中,“买入并持有”并不是正确做法,投资者应比以往更加警觉与灵活。

  以下就是瑞银财富管理所说的十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变化”:

  1. 从“无所不为”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瑞银财富管理认为,2010年风险溢价下降不再是股票回报的主要驱动因素。2009年股市全面上涨的局面不会重演,投资者若想在2010年获得良好回报,就必须在选股时提高辨别能力,更加重视相对估值。

  2. 从复苏到内在价值

  2010年的股市与去年完全不同。投资者的关注焦点已经从经济复苏主题转移到股票的“内在价值”上。瑞银看好的股票必须具有以下六方面的优势:盈利能力(ROE)、中期盈利增长、盈利增长的可预见性、估值、股息收益率以及资产负债表。

  3. 从陡峭到平缓

  瑞银财富管理认为2010年是利率趋势的转折点,债券收益率曲线将开始变得平缓。这并非因为长期利率下降,而是因为短期利率逐渐正常化。瑞银财富管理认为期限为3至4年的浮动利率债券相对于固定利率债券更有吸引力。

  4. 从主要货币到次要货币

  瑞银财富管理认为,新兴市场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大宗商品需求持续攀升,为投资“次要货币”(即美元、欧元、日圆和英镑以外的货币)提供了支持。瑞银财富管理看好大宗商品生产国货币(如澳元、加拿大元、挪威克朗)以及成功的新兴市场货币(如人民币、印度卢比和巴西雷亚尔)。同时瑞银也看好小型发达国家,如瑞士、新加坡以及瑞典等非商品生产国的货币。

  5. 从裁员到招聘

  最近美国生产率大幅提升,预示着就业市场将实现正增长。瑞银认为,随着销售额持续上升,企业如果不增加人手,很难扩大生产,也就跟不上销售增长的步伐。从近期数据来看,美国劳工市场已经从周期性低位反弹,企业重新招聘势在必行,这也是美国经济复苏能否持续的关键因素。瑞银预计2010年第二季开始企业将重新开始招聘员工。

  6. 从收缩到增长

  市场广泛预期今年公司盈利将大幅攀升,因此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具有稳定的盈利增长前景的公司,而不是只能从削减成本中获得一次性好处的公司。瑞银认为,应重点关注受益于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和新兴市场旺盛需求的公司以及具有定价能力的公司。

  7. 从公共部门到私人部门

  瑞银认为,受金融危机重创的发达国家政府推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带来短期风险以及长期代价。一旦刺激措施结束,私人部门可能还未准备好接过这个增长接力棒,最终可能导致增长疲软持续更长时间。这种风险在受房地产市场盛衰影响最严重的国家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美国、英国和西班牙。

  8. 从注重周期性到倾向防御性

  随着风险偏好的正常化和经济周期的成熟,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公司的表现差异已经变得不太明显。通常在央行启动加息周期前后,高股息收益率行业的表现略好于整体市场。较好地兼顾盈利稳定增长和估值诱人的“防御性”公司以及获益于结构性增长主题的公司,将是正确的策略。

  9. 从再挂钩到再脱钩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全球经济共同进退,美国、欧洲以及新兴市场无一例外都遭受危机的“洗礼”。而现在 “脱钩”现象回归,中国的崛起日益挑战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唯一引擎的地位。瑞银由此认为未来全球经济周期将进一步分化。

  10. 相关性从强到弱

  大宗商品与股票的相关度在2009年创历史新高,因此其在投资组合中的多元化效用几乎消失殆尽。我们认为未来几年新兴市场的增长速度将超过发达世界。高度依赖新兴市场增长的大宗商品价格将进一步走高,无论发达世界能否完全复苏。另一方面,股票指数与发达世界的联系非常密切,OECD(经合组织)经济增长疲软将给股指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我们认为投资组合中大宗商品的多元化优势将更加突出,风险回报状况也将得到改善。(雪婷 发自北京)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