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ST公司重组风潮:不死传说如何铸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4日 21:03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魏珍妮报道

  距离2010年不到一个月,对连续亏损近3年的*ST公司来说,扭亏已迫在眉睫。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A股市场共有156只ST股,其中带“*”的公司有80家。剔除停牌和暂停上市的公司外,其中仍在交易的个股有121只。截至11月27日,有近70家ST公司披露了年度业绩预告,其中仅20家预计扭亏、1家预增,不到总数的三成。其中,30多家带“*”的ST公司中仅有6家公司预告实现扭亏。这表明,将有近30家公司面临摘牌退市。

  “生死时速”

  在“保壳”的压力下,近期ST股公司的动作很多,如ST建机、ST昌鱼、ST马龙、ST星美、ST中钨等,或已重组成功,或已经进入重组程序。甚至一些已暂停上市的ST股公司也在积极推进重组。

  11月6日,*ST华光股价开盘后迅速拉高,最终以8.63元的涨停价收盘,这已经是该股票连续14个交易日以来的第6次涨停。当日,涨停的ST类公司多达13家,整体走势相当强劲。

  由于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可以实现乌鸦变凤凰的蜕变,ST股越来越受到追捧,股价更是一飞冲天。

  表现最为抢眼的要数*ST美雅和*ST兰宝。*ST美雅变身广弘控股,重组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2006年4月28日收于0.76元,重组后复牌日2009年9月11日收于8.15元,涨幅达930.46%。而*ST兰宝摘帽后更名为顺发恒业,2009年6月5日上市首日上涨2068.42%,至10.30元,而重组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2006年4月27日收盘价仅为0.47元。

  数据显示,在10月9日至11月12日期间,大盘上涨了14.16%,而同期ST指数却上涨了23.47%,特别在10月30日至11月12日10个交易日内,大盘上涨了7.18%,而ST指数不仅10连阳,指数还大涨了14.15%,彰显了ST板块异乎寻常的强势特征。

  一位老股民杨先生就曾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他目前有大量资金投在在ST公司的股票上,就赌它们破产重组,从而获利。

  像杨先生这样的普通投资者都深谙ST股的股价暴涨“潜规则”,ST股的“价值”当然也难逃机构投资者的“法眼”。

  三季报中,有31只ST类股票的前10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出现了机构的身影。包括一些QFII也投身于ST股票的热炒之中,东方汇理银行就在*ST九发*ST宝硕的前10大流通股股东之列,还有瑞士银行介入ST东源,花旗环球金融公司介入*ST锌业。

  国巨创业投资集团总裁、中国国际资本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孙飞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由于“壳资源”的稀缺,以及经营性扭亏普遍存在难度,重组成为绝大多数ST类公司的首选。

  “对于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的ST公司,若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就意味着沉重的负债或将得到清理。若重整成功,多数企业将成为净壳,一旦优质资产注入,公司基本面将完全改变。”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全景赛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陈忠苏博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至今为止,在破产重组的上市公司中,还未出现过一起因重整失败而破产退市的先例。在破产重组的预期下,ST股的股价不飙升也难。

  乌鸦还是凤凰?

  自2007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破产法》引入破产重整制度以来,已有S*ST海纳(现更名众合机电)、*ST宝硕、S*ST长岭、S*ST光明、*ST丹化等十几家ST公司宣布完成破产重整或进入破产重整,通过上市公司破产重组不乏成功范例。

  第一家成功进行破产重整的浙江海纳,现已改为众合机电。

  2007年9月,法院受理了浙江海纳债权人提出的破产重整申请,当年11月,法院批准了由公司债权人会议通过的《重整计划》;2008年,浙江海纳将破产重整计划执行完毕,成为一个“净壳”,随后进行了资产重组;今年上半年,完成重组,改名为众合机电,且主营业务也由单一的半导体节能材料拓展为节能减排和轨道交通业务为方向的大机电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海纳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前至完成重组的2年多时间里,股价涨了3倍,其中停牌时间合计就有1年多,真正交易时间只有几个月。

  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ST兰宝,这家公司也是在2007年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的,重整完成后,经过一系列资产重组,最终*ST兰宝变成了今天的顺发恒业,重组复牌后同样迎来了股价的暴涨。

  但是,通过破产重组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毕竟是少数。

  比较有名的超级垃圾股,如苏三山、郑州百文、双鹿电器、沧州化工等,在经过巨资重组后,分别更名为四环生物三联商社白猫股份、金牛化工,但随后不久便再次沦为超级垃圾股,且再次濒临退市边缘。

  1996-2000年,双鹿电器连续5年亏损,后被戴上PT帽子,在面临退市时刻被他方重组,重组前双鹿电器账面累计亏损6.8亿元。重组后改名PT白猫,后又去掉“帽子”更名为白猫股份。

  然而,新主人扭亏为盈3年后,白猫又再次步入垃圾股行列。也就是说,白猫股份目前相当于又是连续4年亏损,只不过,4年的亏损被分割成两年明亏(2005年、2007年)及两年暗亏(2004年、2006年)。这样,从制度上,白猫照样可以逃避退市风险。

  还有被称为“史上最牛垃圾股”的郑百文。1998~2000年,郑州百文连续3年亏损,当时账面累计亏损高达18亿元,在此情况下,山东三联商社入主重组,但前提有两个:一是公司全部国有股零价格转让给三联商社;其二,全部流通股股东再将其手中流通股的一半无偿转让给三联商社。在多方努力下,最终重组十分艰难地通过了。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三联商社便再次面临进入垃圾股行列的风险。在2006年基本上亏损的前提下,三联商社2007年再次出现亏损,每股收益为-0.0224元,每股净资产为1.34元(贴近面值),每股资本公积金为0.17元,每股未分配利润为0.07元。

  不死传说如何铸就?

  数据显示,从1991年至今,上市公司的退市家数约为14家左右,相比当前近1600家上市公司来说,粗略计算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退市率还不足1%。即使是上市规则较严格,退市率低的纽交所,目前退市率也仅5%左右。而如果按照新兴市场平均淘汰率来衡量中国股市,1999年以前上市的公司应该有近50%退出市场。而现实情况显然与此相距甚远。

  可以说,中国A股市场的退市率之低,相比其他任何主板市场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A股市场的退市制度中,最易量化的标准是税后利润(每股收益),即‘亏损退市规则’。根据‘亏损退市规则’,主板公司必须连续两年亏损,才能戴上*ST的‘帽子’;主板公司必须连续3年亏损,才能‘暂停上市’;主板公司必须连续4年亏损,才能终止上市。终止上市后,仍不会直接退市,它还将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继续‘存活’。”振邦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屈信明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以*ST中辽为例。该股自1996年底上市以来就一直亏损不断: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亏损,2000年硬生生整出了0.007元的每股收益;2001年、2002年、2003年又连亏3年;为此,它不得不在2004年4月暂停上市。迄今*ST中辽停牌5年,每股净资产只剩1角7分钱,每股累计亏损高达2.21元。

  而类似的“超级垃圾股无法退市”的例子还有不少。如2006年暂停上市的*ST圣方、*ST成功、*ST炎黄、*ST恒立、*ST嘉瑞等等,这些股票“暂停上市”长达3年之久,仍然亏损累累,却至今没有任何一只退市。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曾毫不讳言,称他们能长期只停牌不退市的方法是“报表重组”,而投资者对垃圾股的频频炒作,也使得一些股票长期处于“永不退市”的状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财务专家曾对媒体介绍,报表重组是一个重要的方式。用专业财务术语来说,主业收入毕竟是不能控制的,但是各种各样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却是可以操纵的。资产变卖、债务豁免、政府性补贴一般都是使营业利润到净利润由负转正的重要项目。

  董登新撰文分析,一些“资不抵债”的公司在每两年亏损后,就能做出一个每股收益几厘钱或是两分钱的盈利,然后,再理直气壮地连续亏损两年;接着下来,再微利、再亏损,如此“二一二”的循环往复,总也无法满足必须“连续4年亏损退市”的硬规则。其中唯一不会改变的是,净资产的负数会越积越大。

  不死传说之根源

  中国上市审核制度为核准制,一家公司从改制、辅导、保荐、审批、发募到上市,这不仅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准备过程,并要完成一系列繁琐的工作程序,而且上市资格的最终获得还要受制于产业政策、上市额度与市场需求。

  2008年实施IPO的公司中,深市中小板公司有69家,沪市公司仅有6家。2009年自IPO重启至目前,实施IPO的公司中,深市中小板有42家,创业板28家,沪市仅有6家。

  也就是说,股本规模较大的公司若计划在沪市上市,时间上恐将等待较长时间。而近期创业板的发行审核也更加严格,通过率大幅降低。孙飞表示,在上市资源紧张的条件下,“买壳上市”或“借壳上市”是一种较好的“曲线上市”选择,它可以降低正常途径股票上市的高额成本。因此,垃圾股的“壳”通常成了“抢手货”。

  孙飞表示,上市公司的破产重整往往容易得到当地政府支持。一方面,上市公司关系到当地政府的政绩,属于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往往是上规模的企业,涉及到职工就业以及社会稳定。地方政府不愿意看到好不容易上市的本地上市公司退市,各类企业又有上市冲动,纷纷愿意承担借壳上市的成本,重组借壳无疑能引起各方利益群体的“共鸣”。

  而最不愿意看到上市公司退市的债权人,也将积极阻碍垃圾股退市。董登新一直表示,由于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一般都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公司所欠银行债务往往高达数十亿元,如果上市公司申请破产或退市,银行数十亿的贷款则打了水漂,甚至血本无归。

  “银行一般不愿欠债公司退市,而是希望有新东家进入,或是最起码搞个‘破产重整’,在保壳的同时又能保全其贷款本息。只要垃圾公司不退市,银行定能通过‘债转股’来保全债权,并能获取更大的股权利益。”董登新如是认为。

  上市通道狭窄和上市公司融资资源的宝贵,导致了退市制度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但古语云:“流水不腐”。只进不出的A股市场,只能破坏市场资源的配置功能,扭曲投资价值,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放宽上市公司的门槛,改变上市公司严格核准制,降低上市公司成本,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孙飞表示,必须理顺公司“进”“出”A股市场的通道。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