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无近忧有远虑 大行再融资疑云难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6日 04:18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聂伟柱 发自北京

  11月24日三大国有上市银行将再融资的传闻突袭股市。11月25日,本报记者致电中、工、建三大银行相关人士,三大行无一例外地表示,近期没有再融资计划。然而,当记者进一步追问,“近期”指多长时间时,三大行相关人士均未给予正面答复。

  分析人士认为,大行表态近期无再融资计划,并不等于否定了明年进行再融资的可能。特别是在市场上认为明年信贷保持7万亿~8万亿新增规模的预测下,三大行资本充足率问题堪虑,再融资的隐忧仍未散去。

  大行再融资预期增强

  经过上半年天量信贷之后,各大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严重消耗。

  各大行2008年年报和2009年三季报显示,中行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末13.43%下降到今年三季度末的11.63%。工行资本充足率从去年末的13.06%下降到三季度末的12.60%。建行资本充足率由12.16%,下降到三季度末的12.11%。

  “由于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银行业的信贷资产迅速增加,这导致了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明显下降。”工行行长杨凯生在近日表示,拿今年中期和今年年初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充足水平相比较,大概下降了200个基点。

  “应该分国有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部分来看资本充足率问题。”广发证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认为,今年浦发行、民生银行融资之后,中小上市银行明年再融资的几率较小。相反,工、建、中等大型上市银行明年再融资的预期存在。

  据了解,工、建、中、交四大上市银行中,上市最晚的工行至今也已有3年时间。3年内都没有进行再融资,明年融资的预期增强。

  事实上,再融资的压力更多来自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尽管银监会否认了资本充足率调高至13%的传言,但资本充足率的问题仍然成为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下子提高到13%对银行冲击太大。”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层也许可以按照逐年提高的办法实施。

  “即使大行要进行再融资也是在明年二季度以后的事情。”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同时表示,市场上传言的13%的资本充足率,不单是国内,就是在国际上来看也属于非常高的。

  资产证券化是出路?

  “按照今年的放贷速度,大行在明年如此放贷的话,到明年年底,资本充足率将逼近底线。”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资本充足率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如此压力之下再融资也不可避免。

  有分析师认为,考虑到市场的接受程度,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在市场上进行数千亿元的融资。即使是进行再融资,散户的接受程度也十分有限,有可能对大型机构进行定向增发。

  早些时候,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通知》规定,对于2009年7月1日以后银行持有的其他银行长期次级债务将从其资本中全额扣除。这也意味着银行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道路不通。

  次级债发行受阻,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有限,同时信贷增量不会骤降,这似乎使商业银行陷入一个“资本困境”。

  对于这一问题,工行行长杨凯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资产证券化。杨凯生建议重视资产证券化破解资本充足率的难题。他认为,银行的贷款、银行的资产应该有它的二级市场,应该可以流通。

  杨凯生近期在北京公开指出,金融危机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因此现在谈到证券化有一种天然的厌恶、排斥甚至防范心理。但如果从技术上来看,防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也是一个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也对资产证券化表示支持。他表示,应该鼓励和促进信贷资产的证券化,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逐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在融资中所占的比重。

  据了解,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3月,央行、银监会共同制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启动试点。2005年12月,建行和开行率先推出两项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目前,资产证券化处于总结报告阶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