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惧“空袭”机构投资者抢筹迪康药业

  证券时报记者建业

  一边是三个月内不会有重组事项、另一边是机构席位大举买入,看上去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事情,却在同日降临到迪康药业(600466)的身上。

  7月22日,迪康药业公告称,经向大股东四川蓝光实业集团进行书面征询,获知目前蓝光集团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影响股价敏感信息,且截至目前并在可预见的三个月内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涉及公司的股权转让、非公开发行、债务重组、业务重组、资产剥离或资产注入等重大事项。

  而就在同一天,根据上交所披露的信息,机构专用席位占据了迪康药业买入营业部的前4位,买入总金额约4541.9万元,而卖出营业部中没有出现机构专用席位的身影。根据迪康药业当天最高成交价13.20元计算,上述4个机构席位最少买入迪康药业约344万股股票。

  在公司释放利空消息的同时,机构却在大举买入迪康药业,着实令人有些意外。迪康药业证券事务代表胡影向记者证实,“最近有一些机构投资者来调研,不过接待不由我负责,具体的情况我不太清楚。”

  机构经过密集调研之后,不顾“利空”消息打压,迅速建仓迪康药业显然说明机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迪康药业的某种投资价值。但不少医药行业中的分析人士认为迪康药业本身在医药领域内并没有太多竞争力,而预期中的重组却非常值得期待。

  民族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2008年6月,蓝光集团入主迪康药业后,公司重点产品的销售有了较大改进,但仍缺乏重量级的拳头产品。蓝光集团也给迪康药业未来的资产整合带来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22日澄清公告是迪康药业自身主动发出的。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机构投资者为什么会选择上市公司主动公开不会重组的当天大举买入。

  胡影告诉记者:“我不清楚机构来调研是否问了有关重组的问题,不过我负责接听股民的电话,有不少股民确实问了有关重组的问题。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进行澄清,尽管监管层并没有要求我们这样做。”

  一位来自上海的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机构的大举买入肯定说明这个公司有些不寻常的好消息,‘没有应披露的信息’只是说明信息还不到需要披露的时候。另外,上市公司故意释放利空消息,配合机构进驻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本报此前曾报道过上市公司重组的“三个月”现象,虽然承诺三个月内不策划重组等重大事项,可一达到三个月的期限,即刻停牌重组。有分析指出,此番机构大举进入迪康药业或许也是在等待这“三个月”的期限。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