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喜年 发自上海
陈好、张羽在黑龙江国中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187.SH,原下称ST黑龙,2009月5月5日后更名为ST国中)的一夜暴富,让销声匿迹多年的倪日涛再度付出水面。(见5月21日本报相关报道《陈好、张羽持股调查》)
2006年上半年,陈好、张羽分别买入ST黑龙280.3万股、217.26万股,成为ST黑龙第一、第二大流通股股东。此时,正是中竹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竹控股)介入重组ST黑龙的敏感时期。
中竹控股实际控制人便是倪日涛。在入主ST黑龙前,中竹控股通过旗下的中竹纸业集团,先后控制了四川雅安竹浆厂、福建邵武竹浆厂、江西宜春造纸厂等企业,并一度控制过延边石岘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462.SH,下称ST石岘)、吉林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718.SZ,下称ST吉纸,已更名为苏宁环球)等上市公司。
蹊跷的是,在正式成为ST黑龙第一大股东后不久,中竹控股即神秘退出。直至此番因陈好、张羽事件重回公众视野,倪日涛的名字才重新浮出水面。“倪日涛这人我没见过,但听说过,专门搞资本运作的。” 6月11日,温州一位著名企业家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倪日涛的手下大部分都离开了,他的公司已经举步维艰。”
重组ST黑龙过程
2006年5月15日,中竹控股通过竞拍,以2012万元的价格,取得黑龙集团公司持有的ST黑龙14300万股国有法人股,成为ST黑龙第一大股东,占公司43.7%的股份。
事实上,早在2004年年底,也即中竹控股成立几个月后,中竹控股即与黑龙江方面签订了初步的投资协议,开始介入ST黑龙的重组。其后,倪日涛系人马进入公司董事会。
为配合重组,2004年12月,倪日涛注册成立了齐齐哈尔中纸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齐齐哈尔中纸),注册资金5000万元,中竹控股占90%股份。此后,齐齐哈尔中纸又出资成立齐齐哈尔宏远物流有限公司。据悉整个重组工作由倪日涛负责,李宝忠直接参与运作。
2005年7月23日,ST黑龙公告,齐齐哈尔市国资委及公司大股东黑龙集团决定引进战略投资者中纸有限公司。10月22日,ST黑龙再次公告,公司将全部生产性资产租赁给齐齐哈尔中纸,每个月的租赁费用为50万元。据悉上述租赁的资产评估价值为12.59亿元,每月50万元的租赁费尚不够公司日常开销。
2006年4月,因与银行的债务纠纷,黑龙集团持有的ST黑龙股份被黑龙江省高院冻结。5月15日,中竹控股通过拍卖取得ST黑龙43.7%股份。3天后,ST黑龙暂停上市,直到今年4月17日复牌。
8月9日,黑龙江省高院正式下达执行裁定书,裁定将黑龙集团所持有的ST黑龙14300万股国有法人股变更为中竹控股所有。当日,中竹控股签署《ST黑龙收购报告书》,表示“一年内不会转让已经收购的黑龙股份之股份”,并承诺“将齐齐哈尔中纸的全部新闻纸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但仅仅2个月后,中竹控股与ST黑龙的合作即生变数。10月19日,ST黑龙公告:鉴于ST黑龙重组方无法履行合作条款,公司与齐齐哈尔中纸同意解除(终止)双方于2005年9月26日签订的《租赁合同》。
中竹控股就此神秘退出ST黑龙,ST黑龙和中竹控股都没有披露内中隐情。
与ST黑龙类似,中竹控股重组位于吉林的ST石砚、ST吉纸等上市公司,结局都是无疾而终。有知情人认为,中竹控股其意不在重组,而在于上市公司的资产。
“中竹纸业用租赁的四川雅安造纸厂资产注册,到处收购上市公司和破产企业资产,搞所谓的资本运作。” ST吉纸一位职工对时代周报记者如是评价中竹纸业。
倪日涛的底细
时代周报记者调查得知,倪日涛为温州洞头县人。1994年7月,全民所有制的上海南疆机械成套公司成立,倪日涛任法人代表。但公司仅存在3年,即于1997年12月注销,其债权、债务委托上海中机能源工程有限公司代为承收承付。
1996年9月,上海中机能源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下称上海中机),倪日涛出任法人代表、董事长。有意思的是,上海中机刚成立,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倪日涛的洞头老乡叶统余,即因频繁对外行贿事发。
据时代周报记者得到的浙江瑞安法院判决书显示,1996年10月至1998年间,叶统余先后在温州、瑞安、上海等地四次送给原瑞安市工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三电办”主任兼瑞安市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某人民币30万元、美元12000元。其间,双方违反有关招投标规定签订了总额计2100余万元的合同。2001年,叶统余因犯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上海中机成立后,进行过复杂的工商变更,包括注册资金、法人代表、企业住所等等,其初始4家股东的股份,后来全部转让给湖北中能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而且上海中机的董事会中也已经不见倪日涛的身影,但时代周报记者获悉,上海中机现任董事长范春龙系由大股东湖北中能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委派,而注册资金1.1亿元的湖北中能,正是倪日涛控制的企业,由倪日涛控制的浙江中源持有其91%股份。
在上海中机4大股东中,上海海峰、上海海申系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为国家经贸委指导下一全国性社会团体。上海中机对外宣传,公司隶属于国家经贸委,所谓“隶属关系”,或许正从这而来。
2000年1月,上海中机租赁国内最大的漂白硫酸盐竹浆生产基地—雅安制浆造纸厂,并于同年3月成立雅安中竹纸业有限责任公司。但倪日涛并没有将雅安制浆造纸厂带出困境。在雅安中竹租赁经营多年后,2007年3月5日,负债20.84亿元的雅安制浆造纸厂宣布破产,其后被金光纸业(APP)以9.2亿元的高价拍下。
“倪日涛注册的公司租赁了雅安纸厂,仅交了数百万元租赁费,但马上就将雅安纸厂的资产当作自己的资产,注册了一亿多注册资本的四川中竹纸业。”雅安中竹一位员工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时代周报记者获得的上海中机年检报告显示,上海中机已连续多年亏损,其中2006年亏损976万元,2007年亏损516万元,目前公司尚未参加2008年度年检。
中产经财技
在倪日涛的棋局中,最核心的企业,除上海中机外,还有声名显赫的中产经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产经)。
2002年3月12日,中产经成立,注册资金5亿元,股东为雅安中竹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中能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和浙江中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倪日涛为法人代表。雅安中竹以实物出资4亿元,占中产经80%股份。
2002年3月4日,中竹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金6.8亿元,由中竹控股持有67.64%的股份。3月14日,中产经和中竹纸业共同出资收购邵武竹浆厂整体资产,重新注册成立邵武中竹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达到7亿元,倪日涛任法人代表。在此前后,中竹纸业又收购了湖南、江西、广西等地多家纸业公司,成立怀化中竹、宜春中竹、柳州中竹等企业, 2003年8月, 山东省中鲁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中产经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所持青岛双鲸药业有限公司95%的股权全部转让给中产经,转让价款为人民币1600万元。
短短几年时间,倪日涛就通过其控制的中产经、上海中机,收购或控制了10多家企业。
6月13日下午,时代周报记者找到其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地址——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58号1306室,但1306室并没有中产经公司。6月16日,记者几经波折,找到中产经的办公地点,上海陆家嘴华夏银行大厦25楼,却发现这里已经人去楼空。物业告知,中产经两周前刚刚搬走。
当天下午, 在浦东环球广场大厦的27楼顶层,记者找到包括中产经、上海中机和上海宏远的联合办事处,此三个公司均由倪日涛掌控。
但针对采访要求,公司工作人员告诉时代记者,他们都不知道倪的电话,有事情倪日涛会主动联系他们。一直到6月22日,倪日涛一直不肯露面。
倪日涛人脉追踪
“倪日涛发家的秘诀没有别的,就是利用其政府人脉入股和合作借口,进入到国有企业改造过程当中,获取好处。”一位曾追随倪日涛的知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
时代周报记者调查发现,倪日涛确实与不少官员关系熟稔2004年6月,中纸集团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更名为中竹控股有限公司)。公司共有3位董事,除倪日涛外,董事甘智和格外引人关注。
公开信息显示,甘智和,1945年出生,曾长期在国家建材局、国家经贸委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2003年-2005年8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2004年,甘智和曾以发改委副秘书长名义,在全国民营企业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合作交流会上发表讲话。而此时倪日涛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向,亦在东北。
时代周报记者发现,除入主ST石砚、ST吉纸、ST黑龙3家东北上市公司外,倪日涛还广泛参与了东北的一系列投资。仅以吉林省白山市为例,2005年5月,在“吉林国有工业企业产权转让暨项目招商大会”上,中产经及其关联公司,就签署了3个受让白山市国有企业产权的协议,包括新宇煤矿国有资产整体转让、白山市人参产业整合国有资产产权整体收购和ST石岘国有股权转让协议,总价值超过4亿元。
同年8月23日,中产经与白山市签订了“战略伙伴关系”。当天,白山市城市信用联社与中产经签订了投资入股协议,白山市宾馆与中产经签订了建设市中源国际大饭店框架协议。此后,白山市政府有关部门又与中产经签订了“嵩华纸业林纸一体化一期工程项目”,据称总投资额高达25亿元。
知情人士透露,甘智和在位时,即与倪日涛过从甚密。退休后,甘即成为中竹控股董事。除中竹控股外,甘智和目前还是晨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488)非执行董事、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877)独立董事。
该知情人士还透露,倪日涛在加拿大注册有多家公司,其中一家名为“Sun Wave Property Inc。”的公司,成立于2006年11月,系由倪日涛与林娜各出资60%和40%成立。据了解,林娜的父亲曾在倪所投资的两个地级市担任主要领导。 有知情人士向时代周报称,2005年,曾有人向中国证监会举报倪日涛涉嫌诈骗上市公司,并历数倪日涛的“八宗罪”,包括“侵占、挪用上市公司财产”、“虚假出资或抽逃注册资金”等,据称证监会曾着手调查,但未有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