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证券市场的大事,除了重启IPO之外,当属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一事。
相对控股是无奈选择
6月8日传出消息,中国平安和深发展双双停牌,到双方正式签约并于6月15日复牌,市场舆论一直在密切关注。按照上周六公布的收购方案,中国平安每股22元现金或以0.575股中国平安新增H股受让新桥投资所持深发展约5.2亿股;同时平安寿险以每股18.26元认购深发展非公开发行的不少于3.70亿股不超过5.85亿股股份(详见本报6月15日相关报道)。
尽管马明哲领导下的中国平安一向采取对旗下公司绝对控股的准则,但毕竟深发展是一家上市银行,牵涉到要约收购的问题,估计最终中国平安只能选择持有深发展不超过30%的股份,相对控股深发展。
目前,中国平安与平安人寿分别在二级市场持有深发展105.64万股和1.44亿股。由于定向增发的价格明显低于市价,一般认为,平安寿险会倾向于按上限认购深发展5.85亿左右的股份,加上中国平安受让新桥投资所持5.2亿股,中国平安将持有增发后的深发展33.84%的权益,因此平安人寿很可能会在二级市场出售深发展约3.85%的股份以保证在收购结束之后平安的总持股比例不超过30%。
目前股价已反映利好
消息出台后,相当一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深发展将走出连续封涨停行情。其理由无非有两大方面:一是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对深发展的发展而言是长期利好;二是中国平安收购新桥投资持股的收购价比深发展停牌前的价格溢价10%,说明深发展价值低估,至少应该涨到22元之上,甚至更高。但实际上,6月15日中国平安和深发展复牌后,深发展以22元涨停价开盘后未能封死涨停,低探21元,多数在21.40元附近振荡,尾市才再度展开上攻,最终又以22元涨停价报收;周二只上涨了2.68%。
为何深发展的实际走势会比预期弱那么多呢?
一来,深发展的估值水平在银行股中本来就是比较高的,高达4倍多的市净率不仅比华夏银行2.1倍的市净率高出了许多,也明显高于兴业银行、宁波银行等3倍出头的市净率水平。中国平安之所以愿意溢价收购,并非因为深发展价值低估,而是因为收购牵涉到控股权转移,按国际市场惯例应该支付控制权溢价,这也是中国平安能够在多家潜在收购方中胜出的原因。即便中国平安的入主能够给深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目前的股价也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个因素。
二来,收购的利好早就在市场预期之中,在本轮反弹中,深发展的反弹幅度在银行股中居领先地位。消息正式出台,反而有利好出尽的嫌疑。
事实上,从深100ETF和50ETF的溢价情况中,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套利资金对深发展和中国平安的实际估价。
深100ETF自6月5日起溢价交易,到6月12日收盘,一、二级市场的价差从0.004元/份升至0.010元/份,根据计算,这相当于市场看涨深发展5.88%,考虑到印花税、佣金等套利成本的话,市场实际的看涨幅度比上述测算值会略高,但也不到一个涨停。这可能正是周一深发展多数时间徘徊在21.40元附近的原因。周一,深100ETF已经由溢价回归折价,至少表明套利资金认为深发展的套利价值已经基本消失了。
同样50ETF从6月9日开始溢价,上周五收盘仅溢价0.004元,相当于市场仅看涨中国平安3.28%。实际上,周一中国平安以47.20元高开4.66%,低探44.96元,最终以46.13元报收,上涨2.28%。
这个案例表明,利用ETF折溢价的变化,可以大致预测权重股停牌后复牌时的表现。
混业经营是潜在题材
深发展被平安高价收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场对其他银行股的估值预期,这可能正是周一银行股全面大涨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市场从这个事件中,看到了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可能是炒作金融股的更重要原因。
有一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如果能够顺利获得管理层审批的话,可以视为中国的金融业在打破分业经营的坚冰后,终于开始进行大规模混业经营的尝试。市场已经在猜测,平安下一步会把资金投向另一家商业银行或是证券公司。
还有的人甚至猜想,在中国平安的示范效应下,中、工、建、交等大银行可能也会开始混业经营的尝试。这些巨头一旦出手,证券市场将会迎来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大戏。
本报记者 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