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证券 > 力拓毁约中铝195亿美元注资 > 正文
徐洁云 综合报道
曾被视为抄低海外优质矿业资源典范案例的中铝注资力拓案,终于没有将梦想带进现实。昨晚,力拓方面单方终止了中国铝业对其注资195亿美元的交易。这笔中国企业迄今数额最大的海外投资行为,在离最后审批期限还有10天时,戛然而止。
力拓3小时决定“分手”
伦敦时间4日上午,力拓董事会议室里,讨论的话题已不再是如何与中铝合作,而是将给中铝支付1.95亿美元解约费的问题。
短短的3个小时后,从英国伦敦方面传出消息,力拓董事会决定中止与中铝之间195亿美元的交易。
力拓方面表示,“我们与中铝双方就此谈了很久,力拓的股票在这3个月时间已经上涨了50%,希望当时与中铝达成的合同需要调整,现在力拓将主要精力转向对股东的150亿美元融资。”
就在本周,中铝高层还前往澳大利亚,与力拓、澳大利亚有关政府部门进行最后一次商谈的争取,但结果仍然令人失望。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铝和力拓双方此前的很多做法都是带着一些诚意,只是近日来,在澳洲政府的态度和力拓面临其他一些选择时,中铝显得很被动。“这样的消息传来时,我们并不太敢相信是不是真的。”
双方合作土壤不再
“此一时,彼一时,力拓的处境变了,双方合作的土壤也就不复存在了。”前述业内人士感叹说。
在年初,力拓方面慌忙变卖核心资产和出售股份的方式,就为解决高达387亿美元债务的问题,89亿美元债务将于10月份到期。于是,在短短2个月时间,接洽、资产评估,条款细节谈判再到达成协议,双方交易进展可谓一气呵成。
在中铝和力拓达成的195亿美元投资协议中,中铝注资购买力拓72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这样中铝在两地上市的力拓的持股比例从9%左右升至18%。另外,中铝还同意投资123亿美元收购力拓核心矿业资产的部分股权。与此同时,中铝还将获得力拓董事会的两个席位。
可是,眼下力拓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3个月内股价大涨30%,资金压力也已经比起半年前明显减少,自然,力拓也不再有和中铝交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了。
诚如市场观察人士所言,力拓的唯一目的通过交易换取现金以解决短期的债务问题,那么现在压力减小了,而且有更多的选择,为什么一定做出这样的选择?
澳大利亚海外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将在6月14日最后期限前向财政部部长斯万提交其对中铝投资的审查报告结果,斯万将最终决定交易是否能继续进行。
在和中铝分手之后,力拓或将投向另一家澳洲矿业巨头必和必拓的怀抱。国外媒体报道称,力拓可能通过150亿美元的配股,和必和必拓成立合资公司,来解决目前的财务困境。
从这个角度看,中铝介入的努力,只是为力拓做了 “嫁衣”。3个月短暂“恋曲”曲终人散之后,必和必拓这个后来者却摘走了最终的果实。
中铝获赔1.95亿美元
在付出最大诚意之后,中铝只换来了1.95亿美元的“分手费”,这只是原本合同中约定交易费用的1%。
而即便是这1%,中铝也无法全部带走。为了这次交易,中铝聘请的投行、法律界人士将耗去大笔的费用。
中铝不可谓没有诚意。在中铝宣布注资力拓一个月以后,中铝就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组成的银团签署协议,如果中铝与力拓交易成功获批,这4家银行将向中铝提供总计210亿美元的收购贷款。
在谈判的过程中,中铝业曾多次让步。5月20日,澳大利亚媒体发布消息称,力拓正在与投资方中铝商议以中铝承销的股份增发来取代原定的72亿美元可转换债券的销售。另外,还称中铝准备 “放弃部分销售条款及获得力拓30%铁矿石产量的合同”,“愿意删除部分公司治理方面的要求,包括在新合资企业任命人员的权利。”等等。
事实上,中铝方面也已经就目前的现实状况对于原来的方案作出了让步的调整,5月26日在中铝股东大会间隙,中铝总经理熊维平正式对外表示,“市场肯定是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会根据这一变化和力拓一起研究目前的情况。”
只是,这样的诚意最后还是没有达成交易。
中铝国际化路尚长远
195亿美元交易的失败,对于中铝而言,自然是一次挫折。
去年初,中铝奇袭伦敦,联合美铝以140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力拓伦敦上市公司12%的股份。当时收购,恰恰处于商品牛市顶端,力拓股价亦处于顶峰。而后来二度出手,则是在资源价值大幅降低后的低位。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新创此前曾对媒体表示,中铝在最高点买入力拓股份,而在力拓股价相对较低的时候再次买进,是比较明智的。如果交易能够成功,中铝相当于平衡了此前的高价收购。
可惜的是,如今交易的失败使得奢望终成泡影。此外,由于电解铝价格已处于低谷,中铝旗下上市公司中国铝业自从去年四季度曝出25.7亿元亏损之后,今年一季度再度巨亏。
中铝第一次入股力拓时从国开行借下了数十亿美元的贷款,这些债务也急需偿还。而截至去年6月底,中铝资产总额只有3777亿元。中铝前任总经理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不包括在力拓的投资,中铝自身的资产负债率在60%左右。
进一步走向国际化,中铝仍需上下求索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