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第一季度登上国内楼市成交量“头名”宝座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借“壳”上市潮正在重庆这个年轻的直辖市涌动。
4月1日,在隆鑫地产眼里并不是“愚人节”。凭着与ST得亨(600699.SH)的一纸协议,重庆隆鑫搭上了进入资本市场的快速列车;而就在3月24日,重庆另一家地产商金科则用17453万元的真金白银从ST东源(000656.SZ)前控制人手中受让了13.42%股权。
2009年,重庆地产商为什么如此希望上市?
资本双雄会
重庆地产商的底气也许来自在第一季度地产价格“血拼”后充沛的现金流。在二线地产商直接上市无望之际,借壳成为他们共同的选择。
“上市是我们今年最重要的策略之一,现在可以宣布基本成功了。”4月1日下午,隆鑫控股副董事长彭勇坐在自己办公室的沙发上,面对《中国经营报》记者,略有轻松之意。
当天下午, 隆鑫地产常务副总裁陈力军远赴东北,代表隆鑫地产与辽源市财政局、ST得亨、隆鑫地产、辽河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四方签署了《保证金协议》,ST得亨重组再次启动。
据ST得亨4月2日发布的公告称,为保证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顺利进行,由ST得亨设立一共管账户,由隆鑫地产存入资金1000万元,作为其参与本次资产重组的保证金。待本次重组事项获得批准后,共管账户资金作为隆鑫地产支付给辽源财政局的股权转让价款的一部分。
以1000万元作为参与本次重组的保证金,对于刚刚在重庆以促销大战斩获了数亿元现金的隆鑫地产来说不算问题。为使隆鑫地产2009年能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实现快速突破,隆鑫地产的注册资本已由3亿元增资到现在的10亿元。
不过,在记者追问下,远在东北的ST得亨为什么要嫁给年仅6岁、在外地只有成都一家分公司的隆鑫地产时?彭勇不愿多谈。而ST得亨在广东东莞还拥有约1.2亿元的投资性房产,“隆鑫几年内要在全国六大区域,12个城市有项目。”彭勇说,上市有助于隆鑫更快地奔向地产界“百亿俱乐部”。
在业界眼中,隆鑫和金科都是2007年地价高峰期没有高价拿地的幸运儿。正因如此,他们才有了2008年末在土地市场抄底的“力气”:2008年12月,隆鑫以2.28亿元拍得成都牧马山约240亩土地;在重庆,隆鑫通过增资获得了总体规划达15000亩的上邦高尔夫项目绝对控股权。“今年还有好几个并购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谈。”彭勇告诉记者。
而金科地产董事长黄红云在进军成都、长沙、无锡等地之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同样大举制定着自己的推广计划。
ST得亨公告显示,资产重组预案将在4月30日前完成,而届时仅有约9.8亿元市值的ST得亨将能为隆鑫地产这架力图扩张的战车添加多少原料将初显端倪。而金科如何通过定向增发完成正式入主ST东源,将在未来的每周公示进展中体现。
群英战山城
借壳上市在重庆地产界并不是隆鑫和金科之间的“二人转”。坊间猜测,迟迟在香港上市未果的龙湖地产也将会借壳圆梦。不过,针对此说,龙湖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我们的方式绝对与他们不同。
在2009年一季度实现35亿元销量的龙湖一直是重庆地产界的“榜样”。不过“老大”始终徘徊在资本市场的门外已经让重庆地产圈的“小弟”们着急不已。“像龙湖这样的公司要直接IPO都仍无结果,还别说我们这样的二线公司了。”另一位谋划着上市的重庆地产商把最新的“榜样”换成了隆鑫、金科。借壳上市目前看来是最快的渠道。此前不久重庆英利置业远赴新加坡成功买壳上市,而在重庆地产界有着上市计划的还包括华宇、宗申等地产商。
“如今的地产业已经从单纯的土地竞争上升到企业资源配置的竞争,任何立志扩张的公司都会选择资本市场作为杠杆,上市显然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彭勇说。
不容忽视的是,重庆地产市场蛋糕在扩大,重庆本土地产商却日感发展空间狭小。2007年碧桂园、万科、香港信和等拥有雄厚资本力量的一线地产商挤进山城。“这些外来的资本巨鳄要么以动辄几千上万亩的大盘开发,要么以快周转抢市场,它们改变了重庆地产的面貌。”重庆龙港地产顾问机构总经理王徽说,重庆本地的购房力有限,重庆的地产商要想生存和发展,只得走出去,这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钱的问题。
而银行惜贷,企业融资难正威胁着多数二三线开发商的命脉,将借壳上市作为融资渠道显然是重庆本土地产商的次优选择。
新丛林法则
然而,为二三线地产商所青睐的“壳”能否真正实现他们的初衷?重病缠身可谓是ST得亨和ST东源当前共同的症状。
公开资料显示,ST得亨总负债约9亿元,而隆鑫在2008年仅实现10多亿元销售额。ST东源旗下仅有的土地储备300余亩(重庆三钢厂地块)更是因故被当地国土局“罚没”后以42亿元高价卖给了香港信和,等待黄红云的只是一个“壳”。
而为了解决“借壳”所需的资金问题,隆鑫和金科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降价促销”。有关数据显示,在这场回收资金大战中,隆鑫一季度实现7亿元销售额,而金科实现了约12亿元。
显然,在隆鑫和金科看来,通过降价促销实现快速周转,借机抄底是当前最合适的选择。在彭勇看来,此时上市的机会也相对成熟。
资本市场并不能解决地产商的眉燃之急,地产商除了要正常谨慎地运作企业本身外,更要善于驾驭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实力不济的二三线开发商,如果盲目借壳入市,很可能会面临‘走钢丝’的困境。”长期研究地产金融的新德思机构总经理陶锋说。
然而,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机会和压力,对于内有“追兵”,外有“强敌”的二三线地产企业来说,显然有面临艰难选择。
“2008年是房价拐点年,2009年是房企拐点年:1/3的企业会甩卖、转让,1/3的企业在挣扎,另外1/3的企业会成长起来。”重庆金科副总裁李战洪说,未来三年的重庆地产的故事将围绕“猎与被猎,杀与被杀”展开,本土地产开发企业要想自强于群狼逐鹿的地产之林,最根本的是“脱胎换骨”,把自己变成强悍的狼,与狼共舞。
然而,对于披上了上市公司这个“壳”的中型房产商而言,是变成狼还是被狼吃掉?仍待观察。
作者: 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