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工行行长杨凯生:战投减持长期影响不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4日 18:57  中国经营报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

  5万亿的新增贷款怎么落实?天量激增的信贷是否有风险?银行是不是救世主?作为中国最大金融机构之一的工商银行负责人杨凯生,不见得天天思考这些问题,但却恐怕要天天面对这些问题。

  他和所有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行长一样,既要考虑银行安全,又要考虑经济增长,双重身份的转换,似乎并不让他感到困难,他告诉记者,银行也有着自觉性,这种自觉性,既保证着银行的安全运行,也保证着当下中国经济增长重任的完成。

  资产证券化并未停止

  《中国经营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M2(广义货币)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为5万亿元以上。工行是否会调高今年的贷款增长目标?

  杨凯生:信贷投放是个不断放不断收的滚动过程,总理报告里提到贷款增量达到5万亿元以上,实际上意味着今年年度信贷投放总额肯定会超过5万亿元。

  工行前些年年均新增贷款3000亿元,实际上我们全年贷款累放量都超过2万亿元。去年工行新增贷款投放为3650亿元,但去年最终贷款新增额也大体接近5300亿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贷款是去年四季度投放出去的。

  工行预计今年新增贷款投放5300亿元左右,预计全年贷款累放量会超过3万亿元,最终年底增加量是余额相减的结果,这是近几年来比较高的数据,也就是说我们信贷节奏的把握是和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吻合的。

  《中国经营报》:我们看到去年四季度以来,银行信贷扩张加速,部分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问题也暴露出来。你之前提到过解决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时讲到,资产证券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工行在这方面有何计划?

  杨凯生:不幸的是,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端于以次级住房贷款为支持的证券价格下降所引起的市场波动,进而演变成金融危机,所以市场担心现在还能不能搞资产证券化。

  我认为资产证券化仍是重要工具。中国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的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巴赛尔协议要求。中国现在仍以间接融资为主,中国银行业的信贷数量每年都要大量增加,信贷资产的增加会直接影响风险权重资产的增加,最终导致资本充足率的下降,这是正常的。资本充足率一年下降尚可,但连续几年下降就会使资本充足率越来越低,可能会接近或甚至低于监管警戒线,这就会违背银行审慎经营的基本理念。

  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一是银行停止发展,资产不再扩大,保证资本充足率;二是在既有资产规模不变情况下,调整资产结构,减少高风险资产,增加低风险资产,这样可以适当减少风险权重总资产,从而维持资本充足率。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银行资产规模快速发展过程中,如工行资产总量保持每年18%~19% 增长速度,要保持资本充足率的稳定也并不简单,而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重要途径,应该允许银行把部分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转让出去以获得流动性。

  当然这个过程中要加以风险控制,现在国内的资产证券化仍处于试点阶段,目的就是要积累经验,防控风险,成熟之后再继续推进。我的看法是虽然金融危机还在延续,但资产证券化不会因噎废食,不会停止下来。

  “两高行业”不被银行支持

  《中国经营报》:自去年以来的几次利率下调,息差收窄是银行面临的普遍问题。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实体经济仍面临巨大考验,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了银行的盈利水平。你对今年盈利是否仍保持乐观?对今年利润增长有何预期?

  杨凯生:工行连续六年、尤其是股改上市后每年利润保持了较快增长幅度,2008年整个盈利状况现在还不方便透露,将在3月下旬年报中披露。2009年的经营确实有压力,国际金融危机还早没有见底,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继续显现,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都会有影响。我们已经召开了全行分行长会议,研究今年的形势和应对,坦率说,我们内部已经确定了今年的经营目标,但作为上市公司高管不宜对盈利进行预测,以免误导投资者,我只能说我们会保持利润的持续增长。

  《中国经营报》: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银行新增贷款达到2.69万亿元,许多市场人士担心其中会不会隐含着金融风险?

  杨凯生:1月份金融机构贷款增量1.62万亿元是创纪录的,工行今年1月份以来贷款投放也比较多,到2月末为止,工行贷款增加了3380亿元。我认为信贷大幅增加是正常的。一方面在去年三季度以前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积压了信贷需求和项目,而去年四季度以来,信贷控制开始放松,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原来积压的信贷项目和需求,经过我们评审后给予支持,因此在今年1月信贷增长较快。

  对于风险把控,各家银行都是严加控制,工行亦如此。不符合产业政策、重复建设、高耗能、高污染等行业是不被银行所支持的。我们既要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又要为今后经济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我们不能盲目信贷扩张,为日后经济结构调整增加新的困难,银行在这方面的自觉性还是比较高的。

  战投减持长期影响不大

  《中国经营报》:工行在今年4月底将有部分战略投资者股份解禁。你是否跟这些战略投资者了解过,在禁售期结束后,他们会不会减持工行股份?外资战略投资者减持对中国银行业有什么影响?

  杨凯生: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可以披露而没披露的所谓战略投资者会不会减持工行股份的消息。

  包括工行在内,中国几家国有银行在改制上市时都引入了战略投资者。去年有些战略投资者减持了部分兄弟银行的股权,是对这些银行发展失去信心还是战略投资者自己经营遇到困难?答案很清楚,战略投资者出售股权直接目的是为了取得现金,以解决经营管理中的现金流不足困难。

  中行和建行有稳定经营状况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我看不出两家银行被抛售的原因。我相信战略投资者现在抛售中资银行的股权也是很矛盾的,因为他们知道当前市场情况下抛售价格对他们来说并非理想价格,为什么要在不理想价位抛售股份,想必这些战略投资者有难言苦衷。

  我认为境外投资者的减持对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不会有实质性和长期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短期股价会波动。

  《中国经营报》:此前,工行已经收购了哈利姆银行、诚兴银行、南非标准银行等境外机构。目前是否暂时没有海外并购计划?

  杨凯生:目前工行的市值和利润全世界最大,在全世界重要金融中心已经设立了分支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但是我们得承认,工行的国际化程度并不高,目前工行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3%左右,恐怕现在还不能说工行已经是一家国际化银行。

  准确地说,成为一家国际化银行是工行的愿景。国际化银行应该有几个概念,一是资本结构要国际化,这点我们做到了,工行已经在香港上市,资本结构实现了国际化;二是业务也要国际化,这点我们基本上也做 到了,当然国际化业务的占比还有待提高;三是服务网络也要体现国际化,网络要布及跟中国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四是海外资产、海外盈利贡献度和业务比重要提高。工行国际化以及海外发展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一是在我们认为有必要的地方开设自己的分行或子银行,二是收购和兼并海外金融机构。对于海外并购,我们的原则是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价格收购合适的对象,目前工行尚未有海外收购的动静。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