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资入股中资行婚变始末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4日 03:16  新京报

  

外资入股中资行婚变始末
  2004年8月6日,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投资约17.47亿美元。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引资首战告捷。满会乔 摄

  战略投资者进退之行业

  核心提示

  2008年12月31日,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一个转折点。当日,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中国银行的股份解禁,瑞银集团(UBS)悉数抛出其持有的34亿股中行H股,双方三年的合作就此结束。这拉开了外资股东减持中资银行的序幕。

  从2005年到2008年三年时间内,外资股东介入中资银行的态度为何前后迥异?本文试图从回顾中厘清外资行与中资行之间的恩怨纠葛。

  外资参股中国商业银行(部分)一览表

  外资入股时间 外资入股方

  交通银行 2004年8月6日 汇丰银行

  民生银行 2003年10月 IFC

  2004年10月24日 新加坡淡马锡公司

  深圳发展银行 2004年6月 新桥投资

  西安商业银行 2004年10月27日 IFC、加拿大丰业银行

  济南商业银行 2004年11月 澳洲联邦银行

  北京银行 2005年3月 荷兰ING集团、IFC

  杭州商业银行 2005年4月21日 澳洲联邦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2005年6月17日 美国银行

  恋爱 摸着石头过河

  2004年,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引资首战告捷。摸着石头过河的金融业改革终于找到了方法。

  1999年9月9日,中国银行业首次向境外战略投资者出售股权。这一天,国际金融公司(IFC)与上海银行签署了股权认购协议,IFC持股5%。此后西安商业银行、济南商业银行等城商行也尝试引入洋股东。

  不过,这仅仅是打开了一条门缝,门里门外的人都还在观望和试探,也并没有引起外界过多的关注。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让这场引资运动迫在眉睫。根据我国加入WTO时做出的承诺,中国金融业在2006年底将全面对外资开放,这意味着这扇门必须完全敞开,带有官方色彩的银行业必须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对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给出三个理由:一是国有银行改革应从根本上改变产权结构单一性,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这样国家财政才能不再为商业银行的经营亏损买单,从体制上消除道德风险。二是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不仅能够优化国内银行业机构的股权结构,改变国家股一股独大的僵化局面,还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产品,增强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引入国际知名的股东,能提升国内银行在国际上的市场形象,有利于国内银行海外市场的发展与融资。而这些都最终为中资银行的成功上市铺垫了基础。

  2001年7月,最大的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吸引外资参股的计划获有关监管部门的批准,大型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引资,但是谈判过程异常艰辛,直到2004年8月才最终敲定,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引资首战告捷。

  在交行的谈判之后,政府开始主导国有银行财务重组,通过注资改善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增加与境外投资者的谈判筹码。2005年国有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全面开花,外资入股中资银行进入高潮:6月17日,美国银行以25亿美元的出价购入建行9%的股权;8月30日,工行和由高盛、安联、运通三家境外金融机构组成的财团签署了备忘录;9月27日,苏格兰银行、瑞银集团、淡马锡入股中行。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12月底,已有29家境外机构投资入股21家中资银行,入股金额190亿美元。

  插曲 引资遭贱卖质疑

  随着外资行入股中资行运动全面开花,银行贱卖论”、“外资投资者威胁论”等各种质疑之声充斥业界。

  建行15%左右的股权换来了约40亿美元,中国银行10%的股权换来约30亿美元,工行10%左右的股权换来约30亿美元。部分专家学者指出,从被入股的银行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来看,几十亿美元的价格太便宜了。

  对于这种说法,经济学家吴敬琏驳斥道:“之前国有银行,我们搞了许多年,资本金变成了零,甚至负数,这样一个银行让投资者怎么信赖呢?第一个进来的人需要承担风险,后来的投资者才会随后进入,价格才会越来越高。第一个投资者如果不进来,后面上市的价格是上不去的。”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5年底发布会上特别做出澄清:“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的价位都高于银行的账面净值,并不存在着贱卖的情况。”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刚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资本追逐利润是经济法则,境外资本是为追求利润而来的,但同时也要承担风险,如果碰到不良贷款大幅反弹、经营效益下降的情况,他们的投资就难以得到回报。战略投资者的入股价格也要考虑风险因素。

  其实,为防止境外投资者投机获利,银监会在2003年12月颁布的相关规定中,就对战略投资者的资格条件和持股比例做出了限制性规定,比如占股的比例不低于5%,最短的股权持有期必须是在三年以上。

  蜜月 中资外资共享甜头

  境外投资者的引进给中国银行业带来进步。境外投资者也尝到了入股中资银行的甜头。

  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之后,为中资银行到底带来了什么呢?

  进入中行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在信用卡、理财、公司业务、个人财产保险等方面与中行合作,并协助中行开设中资银行首家私人银行。汇丰银行入股交行后,汇丰派出1名副行长和2名董事参与管理,而双方合作的太平洋卡已经开始运营。加入工行的高盛、运通等机构承诺提供技术和专业协作,主要合作领域在资金交易、资产管理、个人理财和投资银行业务等方面。

  境外投资者的引进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最根本的进步,是公司治理和监督机制方面。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国际金融公司(IFC)和亚洲开发银行(ADB)聘请了同一位董事———摩根士丹利的蓝德彰。他在上海银行和南京商业银行的董事会频频投反对票,不忌讳与董事会展开激烈的辩论,他公开演讲大谈董事会的作用,强烈主张要把审计委员会从监事会下面拿过来转而向董事会负责。他反对银行不顾资本金的约束盲目扩大资产规模,建议银行要多发展不占资本金的中间业务等等。

  “事实表明,交通银行、上海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中资银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后,促进了中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同时使中资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得到不断完善,也促进了中资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提升了银行业务和产品创新能力。”2005年3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会见汇丰银行主席艾尔敦时称。

  境外投资者也尝到了入股中资银行的甜头。美国银行在建行发行前投资25亿美元,占有9%的股份,此后股份增至19.9%,建行公开上市时,再认购5亿美元的股份。新加坡淡马锡在中行股票发行前投资了31亿美元,占10%的股份,发行后再增持5亿美元的股份。花旗银行在2005年即与浦发银行签订协议,承诺将浦发股份由约3.8%增持至19.9%,并在五年内维持积极合作关系。

  分手 金融危机撕毁合作

  随着集中解禁期和金融危机的一起到来,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合作随即破裂。

  甫一解禁,中行和建行的外资股东就开始抛售其持有的股票。

  外资股东的抛售很快被理解为其本身的财务需要。中行发言人在回应此事时直接用了一句:“是他们(外资股东)自己出了问题。”

  但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经济也受到了金融危机很大的影响,银行业受到的影响亦十分显著。

  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显现苗头,到了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的狂风暴雨以华尔街为中心,席卷全球。一直被认为受到影响较小的中国也在下半年出现经济下滑。

  从一般投资的角度看,多数投资者都对于银行业在这一阶段的投资价值产生了怀疑。知名基金经理王亚伟在其投资策略会上公开指出,银行业被列为2009年其不会涉猎的行业。

  商业银行自身也认同这一点。工行副行长王丽丽指出,在2009年,中资银行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利差缩小导致的盈利下降,另一方面则要防止不良率大幅攀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