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隐形担保圈或引爆上市公司业绩地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 06:53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范彪肖柳

  临近年关,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又让投资者对担保问题紧张起来。为更清楚地了解上市公司的担保情况,对其进行一下梳理,并结合几年前的情况进行相关比较,就显得很有必要。在遭遇金融危机冲击的时间里,担保问题,会不会再次成为上市公司业绩中的地雷?

  对于担保出现的问题,投资者并不陌生,福建、重庆及河南等地的上市公司就因担保圈让投资者大跌眼镜。在监管层的强力监管下,上市公司互相担保逐年减少。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上市公司互相担保余额为25.74亿元,与2007年的25.8亿元略有减少,较2006年的30.22亿元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互相担保发生的次数也在减少,截至2008年6月底为28次,2007年为35次,2006年为53次。

  互相担保是2005年前上市公司形成担保圈的主要方式,由于圈中企业相互担保,导致一家出问题,多家受累。在上市公司中,这种担保方式受到严格控制,但在非上市公司中,却一直受到“宠爱”,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民营企业之间的担保圈逐渐露出水面,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地雷,地方政府不得不为这些担保圈提供政府信用担保。

  数据显示,互相担保金额及次数的减少让上市公司的担保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幅下降。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在资金紧张的困扰下,2008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各种形式的担保额出现了快速上升,中期担保金额为1239亿元,较2007年的1004亿元增长24%,而2006年的担保额也只有1090亿元。

  数据还显示,金额增长最快的担保形式是连带责任担保。2007年底上市公司连带责任担保额为765.4亿元,半年后这一数字提高到994亿元。所谓连带责任担保,是指保证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与债务人负连带责任的保证。这意味着如果被担保人不能偿付借款,保证人将不得不替被保证人偿还债务。

  专业人士认为,如果是单纯的连带责任担保,并不会产生多少危害,但在连带责任担保中,却隐藏了交叉互保的现象,形成隐形的担保圈。这种现象在上市公司中一直存在,并且很难被发现,比如许继电气银鸽投资平高电气之间的担保,单纯看起来是简单的连带责任担保,实际上却形成了一个担保圈,就是一个互保的行为。

  实际上,企业间“免费”的担保是不存在的,许多企业都在寻求以相互“支持”来换取对方的回报效益,他们会在签订担保合同后,私下再签订一份所谓的“对等担保协议书”,即通过甲企业为乙企业在银行的获得贷款提供一定数额的担保,而乙企业同时必须为甲企业在他行的贷款提供同等金额的担保,或者是多方互保行为,属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互保行为的风险被繁荣表象所掩盖,但随着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入,问题就会逐渐暴露。从财务报表上,比较难发现企业间的互保问题,因为这些企业通常会通过多次交叉担保来掩盖互保的事实。

  不过,对于具体关注某一上市公司的投资者而言,通过深入的了解和长期的关注,还是有机会发现担保中暗藏的这些问题。专业人士提醒,在上市公司业绩本来就不太好的情况下,投资者更要提防担保地雷。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