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11月29日,在披露18.3亿元的航油套保损失两天之后,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600115.SH)财务总监罗伟德,向记者详解了东航“套保”逻辑。
“我们做航油期货是为了固化航油成本,规避国际航油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东方航空董事会秘书罗祝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重表示,“公司从事的是航油套期保值,没有投机。”
此前两天,东航发布公告称,截至2008年10月31日,公司的航油套期保值合约所测算的公允价值损失约为18.3亿元人民币。但有媒体和分析师对东航的说法并不买账,认为东航如此大的浮亏,可能是“投机行为”所致。
三不原则
事实上,东航航油期货的亏损不但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有关主管部门也十分关心。
28日,东航有关领导特地去上海证监局详细进行了汇报。“但我们并没有接到有关政府部门要求公司停止这项业务的指示。”罗祝平说。
而据东航股份公司财务总监罗伟德介绍,早在2003年,东航就已开展了这项业务。
“当时也是为情势所迫。”罗伟德回忆道。“2000年至2003年间,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在每桶17.45美元至37.8美元间大幅波动,航油成本已占公司运营成本的三分之一,严重影响公司业绩。”
那几年,罗伟德每年都要与公司总经理一起去美国及香港进行业绩报告路演,经常遭遇投资者质询:“东航为何不开展航油套期保值,锁定成本,减少市场波动的风险?”
为此,从2003年开始,东航一直在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要求获得开展航油期货交易业务的资格。然而,直至今日,中国证监会颁发的31张期货牌照名单中,几乎都是生产型中央企业,与东航和国航等航空央企无缘。
这使东航等无法直接进场进行航油期货交易,他们不得不通过高盛、摩根、瑞银、汇丰等国际著名投行,买入航油期权进行航油套保。
东航的航油期货交易场所,选择了新加坡。“这里既有著名的航油生产企业,又有航油期货交易中心,新加坡航空公司、台湾中华航、香港国泰等亚洲主要航空公司,以及一些国际著名期货公司,均在此进行交易。”罗伟德说。
2003年,东航董事会讨论决定,同意公司经营层开展航油套期保值业务,同时制定了约束条款,规定购买的套保期权不得超过三年;买入的航油期权数量不能超过公司“国际”和“港澳”航线年实际需求量。
“我们的航油期货交易一直坚持着三不原则,即不越权,不做空,不投机。”罗伟德强调说。“不越权,就是公司进行的航油套保数量和时限不能超越董事会的授权;不做空,就是在交易中只买入,不抛空;不投机,就是买入航油期权只为固化成本,不以在期货市场牟利为目的。”
罗伟德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08年,东航计划耗油量280万吨,其中50%为国际及地区航线用油需求(140万吨,也即为东航董事会授权“套保”的上限)。而目前,东航至2011年的航油敞口合约余额约为2463万桶,折合为312万吨,按年计每年104万吨,为东航董事会授权交易数量的74%。但截至10月31日,根据该日国际航油市场的价格计算,东航账面浮亏18.3亿元。
“这是因2007年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后才被要求记录的公允价值损失,并非现金实际损失,未来是否有实际损失,以及损失的大小,依赖于合约剩余期间的油价走势。”罗伟德说。“由于公司的航油现货购买量远大于期权买入量,因此,航油价格的下跌给我们带来的收益大于损失。”
“拐点已现”
近几年,随着航油价格的一路走高,航油占航空公司运营成本的比重也节节攀升,已从2003年的30%左右蹿升至42%。但近两个月,国际原油价格已从每桶147美元跌至50美元左右,这对中国的航空业无疑是个利好。
但作为东航决策层的罗祝平和罗伟德却笑不起来。“中国的航空业明年是个拐点,我看淡明年的航空市场。”罗祝平言语中透出些许凄凉。“明年上半年肯定亏损。”
罗祝平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航空业的增长速度应该高于GDP的增长,但今年我国航空业的增长已经低于GDP的增长。“这种状况已经十分严峻,但明后年我国还有数量不菲的购买飞机合同到期,这就使我国航空业的形势更加严峻。”
以东航为例,按照前两年签订的购买飞机合同,2009年至2010年,东航将要引进飞机40多架,其中明年就要进来29架。而如今,全球经济下滑,旅游和出差人数骤降,尽管各航空公司想尽办法促销,但航空市场的疲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规模新飞机的到达,将使中国的航空公司雪上加霜。不过,在前不久结束的珠海航展上,有国际航空制造业巨头发布报告说,明年中国航空业还将继续增长。
在罗祝平看来,“这是卖飞机的在忽悠我们”。
相关报道:
Topview专家版 | |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点击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