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汤白露
因涉及外资并购审批,一度停滞不前的沈阳机床改制终于迈出关键性一步。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批复,沈阳市国资委将持有上市公司沈阳机床42.60%的股份无偿划转给沈阳机床集团。
此次股权划拨之前,沈阳机床集团在下属上市公司沈阳机床中不持股,但是其管理层是同一团队。基于这一“零股权”关系,在当地国资委的协调与安排下,沈阳机床自1996年7月上市以来被“托管经营”了12年。
记者获悉,正是国务院国资委上述批文终结了沈阳机床长达12年的“托管经营”,将停滞了2年的沈阳机床集团改制推向纵深。
“这次股权划拨理清了集团与上市公司的股权关系,是改制的关键性一步,对于上市公司意义重大。”11月10日,沈阳机床证券部代表李晓刚告诉记者。
“托管经营”溯源
“这12年托管经营,折射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企改制中所经历的各种曲折与矛盾,直到现在这一股权纠葛才得以解除。”沈阳机床集团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沈阳机床长达12年“托管经营”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
在此前的股权结构中,沈阳市国资委通过下属的沈阳工业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持有沈阳机床集团100%股权,同时持有沈阳机床(上市公司)42.60%股权。这使得上述“托管经营”表面上顺理成章,但是却隐藏着一种经营矛盾。
沈阳机床集团提供给本报记者的一份材料显示,该集团于1995年通过对沈阳市原三大机床厂资产重组而组建。目前集团总资产129亿元,去年总收入101亿元,是国内最大的机床制造企业。
上述材料指出,沈阳机床集团于1996年结合世界银行项目进行大规模重组,由此形成三部分构成的产业结构,即机床主业、机床配套服务和其它产业。其中,机床主业资产于1996年7月在深交所上市。
上市12年以来,沈阳机床获得较大发展,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为58.8亿元,约占集团总收入的一半。
据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介绍,沈阳市国资委早在2006年启动沈阳机床集团改制重组。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大型装备、成套生产线、核心功能部件等四大类产品,共300多个品种,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沈阳机床最大规模的一次重组是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上半年的搬迁改造,这次搬迁重组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改造不同,这是一次彻底的变革。”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此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据介绍,此次搬迁重组动作很大,对沈阳机床的业务经营产生了飞跃性的提升,2007年集团销售收入迅速攀升到100亿元。但是,沈阳机床集团公司的产权改制却进展缓慢。
“由于集团公司在上市公司中不持股,这种托管经营的管理模式严重打击了经营团队的积极性,其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性开始制约公司的业务发展。”沈阳机床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相关报道:
Topview专家版 | |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点击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