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吉林制药重组疑窦重重(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 11:12 大众证券报

吉林制药重组疑窦重重(2)

  根据吉林制药公告预测,2008年至2010年三年的产量分别为钾镁肥10万吨、钾肥4万吨;钾镁肥20万吨、钾肥14万吨和钾镁肥20万吨、钾肥29万吨。

  而盐湖钾肥的资料显示,2007年公司实际生产氯化钾产品19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1.09亿元,实现营业利润为17.49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90亿元。按照国泰君安预计,随着盐湖钾肥新增产能不断投产,该公司2008、2009年氯化钾产量分别为210万吨和230万吨。

  两者产能的悬殊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吉林制药盈利前景看好,但由于公告中称,将以每股8.3元增发9亿股,意味着股本将比目前的1.58亿股增加7.3倍。对应今年预期1.6亿元的净利润,也将被摊薄为0.137元,对比去年每股0.12元净利润,增长仅0.017元。

  疑窦重重

  根据吉林制药的增发预案,吉林制药拟通过增发购买的资产为三块:滨地钾肥100%标的股权、标的采矿权、标的土地使用权。后两者的持有人都是冷湖滨地,预估值约56亿元。滨地钾肥的预估值为16亿元,冷湖滨地持有其70%的股权,为控股股东。

  其余6位股东分别为上海数派实业、青海辉旺矿业投资、格尔木思能达投资、福建瑞福投资、长乐榕华贸易、上海大景文化传播,他们共同持有滨地钾肥30%的股权。它们全部以货币出资入股滨地钾肥,未见实物资产入股。而且6家公司的成立时间大多与滨地钾肥的成立时间相去不远。资料显示,瑞福投资、思能达投资、榕华贸易、辉旺矿业投资的成立时间分别在去年的5月、6月、11月和12月。滨地钾肥的成立时间为去年12月。

  值得一提的是,6家公司去年的主营收入都是零,净利润全为负数,总资产数额相比借壳将注入资产72亿元的预估值相差甚远。而成立时间稍早的上海数派实业甚至从2005年到2007年三年都未产生任何主营收入。无论是业绩,还是公司名称,都让人联想到它们是些皮包公司。这些去年成立的空壳公司,年底即被招至滨地钾肥麾下,今年4月底吉林制药停牌,7月吉林制药公布增发预案。这些公司似乎为借壳吉药而专门设立,一旦借壳成功,财富溢价近在眼前。

  在滨地钾肥的股东们离财富越近之时,他们对其交易方、也即吉林制药的实际控制人张守斌依赖就越大。那么,张守斌出于什么考虑让出壳资源?他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研究过重组预案的银河证券分析师李鹰鹏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吉林制药的药品缺少竞争力,前景也不好,“他通过努力摘掉了ST的帽子,但现在又让出壳资源,从中得到什么好处我还真没研究过。”

  张守斌借重组为大非解禁铺路吗?某股吧论坛里的网友这样质疑:“7月28日将有吉林制药791.22万股限售股份解禁,此时公告重大重组并急于复牌,正好借利好大幅拉升股价,为高价减持创造条件。”

  “希望不是过一段时间再公告重组搁浅。”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对此,吉林制药证券事务部一人士则以“一切以公告为准,不便表态”为由拒绝回应。

  -新闻回放

  本报7月18日《吉林制药疯涨:谁的佳肴谁的毒药?》一文曾对吉药重组提出质疑。以下是文章部分内容:

  不过有媒体曝出借壳方案隐藏的玄机:设立于去年年底的滨地钾肥各发起人尚未足额认缴出资额,缺口为3.85亿元。本报致电公司董秘罗国建,“缺口未补齐是否影响重组,我无法回答,你问的是结果,但中间过程要经过股东会、证监会等环节批准。”

  事实上,除了上述注册资本缺口、报批环节等风险因素外,还存在以下风险:债务转移、采矿权抵押不能及时解除、资源税上调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发行对象滨地钾肥实缴注册资本尚缺3.85亿元之外,设立时间为2007 年12 月,与借壳发布时间仅隔半年。

  此外,截止2008年3月14日收盘,吉林制药第二大股东明日实业通过深交所挂牌出售公司股份229万股,占总股份的1.45%。此间的疑点是,作为小非的明日实业为何不借重组利好而高位出货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吉林制药吧 】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