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机构无视出色年报绝地杀跌中国船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 01:3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机构无视出色年报绝地杀跌中国船舶

  见习记者 张锐睿

  2007年3月18日,中国船舶(600150.SH)公布年报业绩,每股收益高达5.53元,这样一份出色年报似乎并未被市场所接受。当天其股价大幅下挫,一度甚至跌停,最终报收于128.04元,跌幅为9.25%,创出了2007年6月18日以来的新低。

  进入2008年之后,中国船舶就开始了雪崩式的下跌,从1月8日到3月18日,两个月的时间中国船舶跌幅达到了56.09%,种种迹象显示,机构正不断从中国船舶中退出筹码。

  估值天壤之别

  中国船舶的年报显示,公司2007年实现主营收入178.76亿元,同比增长52.2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17亿元,同比增长139.57%;按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测算,实现基本每股收益5.53元,全面摊薄每股收益4.40元。

  国信证券分析师郑东认为,受益于造船市场的高景气,2007年公司造船、修船和柴油机三大业务齐头并进,各项生产指标均创历史新高,造船业务支撑了大部分收入和利润增长,2007年造船收入同比增长67.6%,毛利率提高6.25个百分点。

  但这样的业绩,却招致市场负面反应,最终下跌9.25%。

  广发证券分析师刘智表示,大盘现在下跌如此厉害,整个市场的估值体系已经发生了改变。

  “以中国船舶摊薄后4.40元的水平计算,目前中国船舶的市盈率在30倍以上,这已经高于大盘的估值水平,也高于整个机械板块的估值水平,目前机械板块的估值水平在20-25倍左右。”刘智告诉记者。

  中国船舶大幅下跌与市场对整个造船行业看低有关,光大证券分析师邱世梁认为,船东出于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忧虑会放低下单速度,加上船厂手中的订单已经订到了2010年之后,出于经营安全考虑也会相应放慢接单速度。他说,2008年全球船厂新订单数量必然会有下降。而一旦世界经济进入衰退,作为周期性行业的造船业势必将进入衰退期。

  不过郑东认为,中国船舶手握3到4年的订单,近几年公司业绩仍能获得确定性的增长,其盈利状况肯定要好于其他竞争性行业。

  但中国船舶今日股价无论如何都超乎多数分析师预料。

  1月8日,中国船舶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外高桥造船公司拟向中船集团收购其持有的长兴造船65%价值22.85亿股权。研究机构纷纷就此发表研究报告,竞相看高中国船舶的股价。

  有分析师当时表示,若不考虑资产注入,中国船舶的业绩2008、2009年每股收益亦能达8.36元和11.37元。而收购江南长兴65%的股权后,中国船舶2009年业绩可至14元,并预计2010年中国船舶净利润增长率在50%以上。彼时,机构分析师认为其股价目标可达350元以上,甚至者,400元也是弹指一挥间。

  但出乎所有机构的预料,1月8日中国船舶创出近期新高296.98元之后,就一路狂跌。从1月8日至今,中国船舶仅仅有12个交易日拉出阳线,两个月时间股价被腰斩,跌幅达到了56.09%。

  3月18日,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我觉得现在中国船舶的股价已经跌到头了,但如果整个市场真的进入了熊市,指数再继续下跌,谁也不知道中国船舶的股价到多少才算合理。”

  机构减持

  作为曾经的股市最高价股,中国船舶在2008年以前一直受到大量机构的追捧。

  根据中国船舶2007年的年报显示,到2007年12月31日,中国船舶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除了中船集团持有的1207.47万流通股,其余9家皆是保险机构或者基金,合计持有2578.59万股,占中国船舶整个流通股的19.13%。其中,南方稳健成长二号证券投资基金等两家机构是在2007年第四季度才介入中国船舶的。

  在本次大跌中,基金重仓股的下跌尤其剧烈,中国船舶更是首当其冲。在股价不断创出新低的时候,机构退出的痕迹十分明显。

  根据TOPVIEW的数据统计,1月3日,中国船舶的账户数较前7日减少了10.14%,筹码当时高度集中,机构持股比例达到了73.6%,而散户只占5.8%。而截至3月14日,机构持股比例已经降到了62.2%,之前7日机构持股比例降低了3%,机构资金一日净流出达到了6814.74万元。与之相对的,散户持股比例上升到了18.5%。

  3月18日,中国船舶交易额为36075万元,换手率达到了2.08%。

  “很明显,基金在这段时间一直在调仓,肯定减持了一部分的中国船舶,中国船舶的股价才会跌得这么厉害。”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师都认为机构减仓是导致中国船舶股价大跌的一个原因。

    相关报道:

    中国船舶有限公司去年净利润增362.86%

    中国船舶每股收益5.53元 大盘蓝筹业绩不俗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中国船舶吧 】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