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平安:好孩子为何挨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1日 07:09 中国资本证券网

  编者的话:从145.80元到71.10元,中国平安自知腰斩行情摔碎了无数小散户“挣钱过年”的美梦?面对来自市场方方面面的责难,平安辩解说——

  □ 安 平

  2007年下半年对于中国的A股市场投资者来说,注定是一段不平静的日子,上证综指在10月中旬创造6124.04点的历史高位后便一路下行。农历新年前夕,投资者没有盼到如期而至的岁末行情。一向以A股市场“好孩子”形象示人的中国平安,于1月21日通过一纸董事会公告,1600亿的天量融资计划将众多小散户在A股市场“多挣钱,过好年”的美梦烧为灰烬。

  在市场的口诛笔伐中,最早也是最能煽动公众情绪的指责来自于平安在公告前没有与流通股东进行提前沟通,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知情权。一些观察家站在“维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对平安本次增发公告前的缄默做法横加指责,而包括基金经理、卖方分析师、中小散户在内的众多投资者更是觉得自己被平安耍了,按照他们的逻辑:“焉有儿子要结婚,老爸居然不知情的道理。”

  其实在笔者看来,公众大可不必如此愤懑不平。因为,作为一家同时在A股和H股市场流通的大盘蓝筹股和知名上市公司,平安成立近20年来一直扮演着政府眼中的“乖孩子”、公众眼中的“平安使者”角色,此次推出巨额的融资计划,很显然不是一种简单的公司行为。某些时评人士动辄大呼:“平安的几个董事会成员改变了整个A股市场走向”,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显得相当牵强和幼稚。

  很明显,规模如此巨大的融资计划,应该是平安集团经过深思熟虑,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拍板决定的事情。如此一来,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平安在事前会保持缄默,而正是这种沉默,才能防范一些重要的战略决策提前泄漏,从而防止造成对现有股东的利益损害,而且,即使在股价暴跌、谣言满天飞的时候,面对股东的不解与来自公众的指责,平安的管理层仍然顶住压力,恪守信息缄默原则,其坚持精神值得笔者钦佩。

  另一方面,平安的股东或者A股市场上的利益相关者,更多的是站在追求短期利益的角度来看待平安的此次增发,当平安考虑再融资时,国内A股市场仍然一片繁荣,而公告之日却适逢A股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拖累逐步走低,对于刚刚经历地产、金融股轮番暴跌和中石油“A股之殇”的众多中小股民来说,平安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理所当然地成了他们发泄不满的对象,大家在发泄不满的同时,却忽略了平安增发背后潜在的投资故事和价值发掘机会,笔者认为,在这方面,股神巴菲特“人弃我取”的理念值得国内一些股民学习。

  投资者对中国平安另外的指责在于其融资规模,或许是因为对A股市场的流动性充裕状况估计不足,一些投资者对新的大规模融资抱有恐惧心理,而在他们质疑平安“圈钱”的声音背后,其实反映了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平安拿这么多钱去干什么?就如笔者前文形容的那样:愤怒的父亲总算明白儿子原来要娶一位豪门女,但又对儿子要一大笔钱的行为感到难以理解。

  要打消投资者的疑虑,不妨简单看看平安经历2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深圳蛇口一家小型保险公司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再到第一家由外资参股的保险公司,再成为中国第一家由企业法人持股的多元金融控股集团,20年来,中国平安始终对国际领先综合金融集团的梦想孜孜以求。从平安这位“好孩子”近20年来的成长足迹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业务扩张往往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一些重大的业务并购完成后给公司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而在投资和股东回报方面,公司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核算的2003-2005年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高达35.0%,自2004年香港上市以来,其H股的内含价值增长率持续稳定在14%以上。

  回顾至此,笔者的观点是:公众在指责的同时,如果注意到平安过往的一系列重大资本运作,以及随后带来的业绩爆发式增长,相信投资者会以更理性的态度对待这次增发计划。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