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量融资引爆平安退出百元股俱乐部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 09:59 证券日报
百元股 坚挺的脊梁在颤抖 近日,大盘绿肥红瘦、跌声连连,有估值过高的内因,也有美国次贷危机风声鹤唳的外因,还有说不清楚的内原,由导火索——中国平安抛出1600亿元再融资方案引爆,基金重仓的百元权重股面临危情,坚挺的脊梁在颤抖。 平安:退出百元股俱乐部 目前时常在宏观调控与周边市场动荡的预期下,阶段强势格局已经被瓦解,中国平安近日抛出1600亿元的再融资方案,并对整个市场的人气造成拖累,成为近期A股下挫的导火索。1月17日,中国平安(601318)尚有109.44元,1月22日中国平安已经跌到100元以下,本周最低76.54,相比前期149.28点的高位,市值几乎缩水近50%。 基金四季报显示,中国平安位列基金减持前30只重仓股,共减持7750.88万股,目前80多只基金持有股票占流通A股比例43.27%,是大成、博时、景顺、银华、嘉实系等基金的“最爱”。而中国平安四季度报告显示,共有82家基金持有其42.16%的流通股。其中尽管嘉实策略增长减仓-310.42万股,但嘉实优质、嘉实服务增值行业、嘉实主题和嘉实理财稳健4只基金四季度共加仓占总流通股的2.59%的股票,同时期包括光大优势、华夏复兴、大成景阳、招商平衡型基金等10家明星基金在内的基金新近增持平安达总流通股本3.24%的股票,而2007年10月8日平安当时股价为137元,显然机构对平安即将融资的利好消息给予了过高的预期,却没想到再融资公告刚刚露脸,在美国次债危机传导下,基金重仓的大盘蓝筹股纷纷连续大幅下跌,平安也未能幸免,不但“不平安”,却遭到了高位建仓的基金公司的集体弃守,联袂出逃,使得平安位列四季度基金减仓股之首,原来机构抱团可以取暖的想法却在平安跌停的惨绿声中冰消瓦解,真是高处不胜寒。 对中国平安的超大规模的融资,市场人士持赞赏态度还是其他的观点?广发基金副总经理朱平说,“我们没有买平安这只股票,或者是不持有。这个事件也是合法合理的,当初中海发展,中海油集装箱亏欠亏得一塌糊涂,结果中海发展不要了,卖了,卖完之后这个行情回来了,一年就赚了十几个亿。所以对平安这件事情,第一我们只能说合法合理,第二个事情是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说有这样的一种可能。第三,最终是好是坏并不是单向的,有可能对现在的投资者好,也有可能对现在的投资者不利。投资者确实看不清楚。 “有了钱去收购没有上市的便宜的公司,买过来使它的收益变成平安的收益,那时候大家都好,这就是购并的游戏,平安这件事确实提醒了大家,”朱平表示,“如果估值很贵,那它可以不停地融资,那要想清楚中国老百姓到底有没有那么多钱。别人融资起来,你的压力就会很大。” 朱平还表示,如果大部分人选择的是坚守,那这只股票就不会跌。如果大部分人选择估计还有一次,那这个股票可能还会跌。我们判断这只股票今年难有超额收益。 私募基金经理李驰告诉记者:“我觉得平安是个伟大的公司,这是毋庸置疑的,他已经在将近一二十年成长为这样一个巨无霸公司,已经证明了它的伟大,所以不要因为一件事就给它打上负面的分,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往往真话最没人听,但平安确实是在做刚才朱平所说的事情,圈了钱之后很可能是创造价值,而并不是毁灭价值。只是它在不同的时期,市场对它的反应表现的是负面。为什么?在王石圈钱的时候大家为什么说是好事?可以想一想这个问题。如果王石今天来圈钱,那他的下场跟平安一样。但为什么当初是正面的反应,而今天变负面了呢?并不是说平安做对什么、做错什么,平安做的是和万科一样的事情,但是市场现在就好像忘掉了万科所做的事情而追究了平安。这是因为平安上来了,大家推了一下多米诺骨牌,就把他归到了坏孩子那一类。” 基金:从抱团取暖走向抱团御寒 此前基金由于高举价值投资大旗,自然那些业绩稳定增长的大盘蓝筹,成为他们共同青睐的目标。因此市场不太好的情况下抱团取暖,可以说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现在,蓝筹估值泡沫出现的情况下,基金们又在抱团御寒。由于市场资金向大盘蓝筹股集中,金融、钢铁、有色、能源等板块的蓝筹股带动大盘越过5000点,业绩增长与资金推动成为此轮行情的双引擎。即使明星基金对平安这类的公司也要进行配置。据了解,华夏优势增长基金在三季度期间继续保持较高的仓位。期间进一步提高了组合的集中度,将资金集中到长期价值明显的优势企业上来,如:海螺水泥、中国远洋、中国平安等。该基金份额净值为2.579元,本报告期份额净值增长率为52.69%,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为35.71%。 可以说,在沪深300指数期货年内推出的预期下,基金对沪深300权重股的标配引发了市场资金向优势蓝筹集中,而在四季度蓝筹估值泡沫化的争议下,市场对在创业板相关公司给与更多倾注,高成长公司如电信、传媒、先进制造业、医药、大农业等高成长和政策导向行业如节能减排相关的发电设备等等,而原来备受基金青睐的银行、券商和地产则给基金公司带来鸡肋般的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