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洽购银联5000万股 投资收益挑国寿利润大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0日 11:24 中国经营报
作者:万云 中国人寿(601628.SH)的股权投资大戏还在继续。这一次中国人寿的目光投向中国银联。记者近日获悉,中国人寿已与中国银联达成协议,中国人寿将在中国银联新一轮增资扩股中入股5000万股。 目前,中国人寿是进行股权投资最多的保险巨头,此前其股权投资范围涉及银行、券商、铁路、电网等项目,庞大的股权投资也给中国人寿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入股中国银联 2008年1月11日,中国银联与中国人寿在北京举行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中国人寿总裁万峰出席仪式并致辞。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项强强联手的合作协议,中国银联为中国人寿提供基于银行卡的各项支付服务,推动中国人寿实施“零现金工程”。而中国人寿拥有数以亿计的客户群体及相应的资源优势,将使中国银联在除银行卡之外的互联网、手机、电话支付等新兴支付领域有了更多的延展空间。 这份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仅仅是双方联姻的“定情之物”。记者获悉,中国人寿已与中国银联达成协议,在中国银联启动第二次增资扩股计划时洽购中国银联5000万股权。 中国银联自去年3月份启动的第二次增资扩股还没结束。当时第二轮增资扩股的增发规模预计约为3亿~5亿股,单一投资者认购数量为800万~5000万股。此番中国人寿有意洽购中国银联5000万股,达到单一投资者认购数量的上限。 早在2006年底中国银联启动第一次定向增发,当时增资扩股以每股价格为2.5元面向85家发起人及会员机构,中国银联的发起股东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到2007年3月中国银联第二次启动增资扩股时,当时每股价格曾水涨船高涨到5元左右。此番中国人寿认购5000万股,如果按照中国银联第一次定向增发价每股2.5元计算,中国人寿将斥资至少1.25亿元入股中国银联。 中国银联是建设和运营银行卡跨行支付清算网络的服务机构,它的竞争对手包括Visa国际组织、万事达卡国际组织、运通卡和JCB等。2007年,中国银联发展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为了实现使“银联卡成为世界五大银行卡品牌之佼佼者”、让“银联卡成为中国人的第二张‘护照’”,2007年中国银联在国内外积极拓展业务,尤其是铺设受理网络展开了极速扩张。目前,银联卡在境外26个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城市、重点商户开通了银行卡受理,中国银联卡覆盖了全国的银行卡跨行交易网络73万家商户、118万台POS、12万台ATM。中国银联的分公司在2007年已开到西藏、黑龙江、香港,目前在内地开设了31家分公司。中国银联这种极速扩张速度的背后,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除了将获得中国人寿的资金之外,借助中国人寿强大的客户渠道,中国银联还可以在业务拓展和收入结构得到中国人寿的支持。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表示:“中国人寿拥有数以亿计的客户群体及相应的资源优势,双方的合作将能推动银行卡向包括保险在内的新兴领域的延伸。” 股权投资收益比重增大 中国人寿与中国银联的合作模式让人联想不久前中国人寿对南方电网的投资。2006年12月份,中国人寿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投资近350亿元收购南方电网32%股份,成为南方电网的第二大股东。一年后,南方电网开始推进在A股上市计划。 在中国银联第一次增资扩股计划时,就有传闻称中国银联开始推进上市计划或借壳上市。在资本市场上,银行卡组织因具备良好的概念和经营模式,而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万事达卡国际组织上市之后市值已有三倍的增长,Visa国际组织也重组了一家全球性的股份公司Visa Inc.,以推进其上市计划。就此次中国人寿入股中国银联5000万股后,中国银联的上市计划是否加快,中国银联相关人士表示不能给予“任何答复”。 平安证券分析师邵子钦的研究报告提出:“股权型投资是投资收益增长的主要来源。”有关分析报告显示:中国人寿的投资收益对业绩的贡献度不断上升,截止到2007年第三季度其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比例达40% ,而承保业务的贡献度在下降。投资收益是中国人寿业绩贡献的挑大梁者。 其中在权益类投资中,中国人寿更偏向于与其主业关联度高的金融类企业的股权投资。来自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表明,中国人寿对民生银行(600016.SH)、工商银行(601398.SH)、中信证券(600030.SH)、中国银行(601988.SH)、中国平安(601318.SH)、招商银行(600036.SH)等以及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H股股权投资收益丰厚。以2007年6月30日的股票市值计算,中国人寿在这些金融类企业的股权投资共4601.1亿元,如果减去其初始投资成本2069.7亿元,中国人寿金融类企业的股权投资浮盈已达到1384.2亿元。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