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投票前结果已明 东新恋搁浅意味着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9日 07:53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王志彦

  东航董事长李丰华也许会有一种解脱的快感,尽管他一直担心的结果最终无情地放在自己的眼前:昨天,东航2008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在上海虹桥机场航友宾馆举行,一番唇枪舌剑之后,9成以上的A股股东和7成以上的H股股东最终不同意“东新合作”方案,导致“东新恋”就此搁浅。

  “我今天特意戴了一条红色领带,这是去年签署合作协议时戴过的,上次红色代表喜庆,而这次则意味着坚强和决心。”煮熟的鸭子虽然飞了,但李丰华的表态暗示着“东新恋”还没有彻底结束。走着瞧,既是东航的心声,也反映了人们对中国民航业何去何从的关注。

  投票前结果已明

  其实,在投票前的24小时内,表决结果已经没有太大悬念,这一点东航心知肚明。

  昨天早晨8点30分,离股东大会召开还有5个小时,一位接近东航高层的业内人士就向记者透露,股东大会将肯定不会通过“东新合作”方案,对此东航方面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而事实正如预测的那样,尽管有相当多的中小散户在股东大会上发言支持东新合作方案,但结果却是一边倒。

  投票结果为何如此悬殊?表面上,国航最后一刻提出的反收购方案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国航母公司———中航于上周就开始向媒体透露,如果本次股东会不获通过,他们将提出新的方案,拟以不低于5港元的价格代替新航和淡马锡来收购东航的相关股权,实现和东航的战略合作。境内外基金获知这一信息后,出于对中航方案的预期,为了有机会看到东航合作的第二套方案,于是纷纷临阵倒戈,修改原先已经投出的赞成票,加上国航投出的反对票,使得东新合作最终功亏一篑。

  发展模式之争

  然而,国航与东航之争的本质还远不在于价格的高低。导致“东新恋”一波三折,两种国企发展模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国航为何一反常态地介入“东新合作”,在敏感时期将触角伸向兄弟公司呢?很显然,这与国航一直渴望“超级承运人”不无关系。原国航董事长李家祥曾经表示,在“天空开放”大势所趋的背景下,中国国内航空市场国际化竞争的特征越发明显。面对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的正确态度只有一个:赶快抢占!因此逐一重组国内大型航空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快速壮大则是国航的如意算盘,因此东航与新航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显然不能被国航接受。

  而与国航打造“超级承运人”不同,东航则选择与国际一流航空公司合作,以借助其品牌和运营管理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向国际标准靠拢,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东航董事长李丰华曾多次表示,国内企业的经营水平半斤八两,简单的一加一不会大于二,因此与新航的战略合作才是东航集团发展的真正契机。

  两种战略孰优孰劣?本来尚无定论。然而就在东航股东大会前夕,李家祥突然调往民航总局,这让市场陡然生出无限想象。加之国资委一直坚持中立的态度,这也让市场意见最终倒向国航。

  “东新恋”未来路更难

  国航与东航的第一轮较量,以国航的暂时胜出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东新恋”就此成为历史,更不意味着国航入股东航会一帆风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以较大差距输掉了股东大会,但东航方面仍然坚持认为,与新航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读书要上好学校,合作也要选最强的伙伴。” 李丰华表示,虽然方案未获股东大会通过,但东航会继续与各方沟通,在适当的时候再召开股东大会。“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东航都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

  从东航的表态来看,短期内即使国航提出新的认购方案,东航也不会轻易接受,因此“东新恋”有可能进入拉锯战。但分析人士指出,即使中航方案未获通过,国航也已是赢家,由于国航成功狙击了“东新合作”,使得东航在短期内很难推进引资,这为国航最终实现行业重组赢得了时间。

  民航一“并”万事好?

  昨天的股东大会表面上否定了东航董事会提出的一项议案,而它的深层影响可能波及整个中国民航产业的发展大势。人们已经开始议论,中国民航是不是到了“分久必合”的时候?

  业内专家表示,航空公司重组不是简单的“过家家”,合并是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事实上,东航本身就是一个现实例子。1997年到2002年间,东航先后兼并了通用航空、长城航空、武汉航空、云南航空和西北航空。在这5起兼并中,只有长城航空和武汉航空的兼并属于“自由恋爱”,其余3家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东航很快尝到了行政重组带来的苦果。一方面,兼并重组给东航财务增加了负担;另一方面,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收购,延缓了公司的转制过程。2006年,东航亏损27.8亿元,成为2006年三大航中唯一一家亏损的航空公司。

  更重要的是,国内民航的兼并、重组会不会造成行业垄断,这也让旅客担心。国内民航的最大问题首先是服务质量无法跟上国际水平,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重组后,减少了企业数量,会不会导致因缺乏竞争而让原本就不令人满意的服务质量更雪上加霜呢?

  因此,有人提出,国航和东航的发展模式其实不是无法调和的,如果能做到国内联手,国际“借脑”,也许才是中国民航的大幸。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