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权冻结蹊跷 *ST迪康重组奏双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8日 14:57 21世纪经济报道
成都报道 见习记者 张 建 12月6日,*ST迪康(600466.SH)再一次被套上股权冻结的枷锁。 当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因四川德智律师事务所(下称德智律师)申请执行公司控股股东四川迪康产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案,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轮候冻结了迪康集团持有的公司7489.7万股(占总股本的42.65%)限售流通股。 这是*ST迪康进入新一轮重组以来,再次启动的股权冻结。 近两月前,其直接的结果是股权被推上拍卖台,新晋实力重组方蓝光集团闪电杀出。而此时,蓝光集团人马却已在日前进驻董事会,并为重组披上了迷离外衣。 “债权人再次行权,显然是再次为重组方施压。”成都某券商人士认为,由于重组仍不明朗,之前的多方博弈形式还可能演化。 有知情人士认为,这已是暗战的信号。 股权冻结带来疑问 该轮股权冻结颇为蹊跷。 记者通过德智律师负责人了解到,迪康集团7489.7万股的股权冻结仅因为“数额并不大的律师事务所债务”问题。但对于该案详情,以及那部分“数额并不大”债权的具体数额,上述负责人始终不愿透露。 而奇怪的是,*ST迪康发布的公告也并没对案情做具体说明,记者致电*ST迪康证券部,他们对此竟表示毫不知情。 显然这次股权冻结来得有点突然,一如之前的股权拍卖一样,但不同的是,此时的ST迪康已走在重组路。 10月18日,蓝光集团正式介入重组*ST迪康仅两天后,就大度地了结了迪康集团长期为市场所诟病的5197.38万的上市公司占用资金,显露重组诚意。 11月2日,一轮磋商后,蓝光人士也开始进驻*ST迪康。当日公告显示,蓝光集团总裁杨晓初,副总裁杜宏伟、田丹被获准进入*ST迪康董事会,而刚刚升任董事长不久的曾鉴被迫离开,似乎也透露原班曾雁鸣人马已在慢慢淡退。 随后的进程也似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11月20日,*ST迪康公告称,公司已与迪康集团签订了承担费用损失承担协议。记者了解到,迪康集团将承担因为其占用资金造成*ST迪康承担的中信银行,中行,兴业银行等逾期贷款罚息,诉讼费,律师费等相关费用,约1656万元,并其后30天内予以支付。 “明显,重组之前,*ST迪康必然要对与大股东的纠葛问题进行清理。”上述券商人士说道,这虽是个程序问题,但已在向市场暗示重组的可能性。 重组双簧戏 股权再度轮候冻结,施压成分更重。 上述知情人士指出,纵观整个进程,重组已俨然成为一段双簧戏。 据其透露,迪康集团在被“逼”之下引进蓝光集团后,重组并不顺畅,除债权银行要与其谈条件外,代表政府的原重组调查方成都工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成都工投)也没有坐壁上观。 11月19日,*ST迪康突然发布公告,蓝光集团对重组方案做了重大调整,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外在因素对重组产生了一定影响。”上述人士说到,蓝光集团成功杀入重组后,成都工投虽没有任何表示,但拥有政府的支持,其不会让重组就此平静下去。 成都某业内观察人士也认为,蓝光集团要想成功重组,必定要取得政府层面的支持,这是有难度的。他指出,蓝光集团一直都曾有IPO计划,而最终不能成行,政府态度可见一斑。而重组要想取得成功是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豁免权的,这仍是一关。 目前种种迹象表明,蓝光集团仍在积极争取,调整重组计划只是必然之举,但其复杂的矛盾冲突更隐现于重组背后。 上述知情人士指出,曾雁鸣对*ST迪康的把持,最关键的就是那部分股权,前期重组未取得成功,都是因为在股权价格商定上“卡壳”,目前蓝光集团进来,是因为其和蓝光集团的协商方案相对于之前的成都工投,其利益驱动更为明显。 而另一方面,在未完全获得重组实质进展的情况下,曾并未完全放手*ST迪康。 据记者了解,前期的人事调整上,前任董事长的曾鉴被调任*ST迪康总经理,主持日常工作,而新任董事长蒲太平为*ST迪康总工程师及副经理,仍为曾雁鸣曾经的旧部。 而在重组仍未明朗的情况下,再次出现了股权冻结。上述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是对重组的进一步施压,也可能会延缓重组的进程。截至发稿前,记者曾就此致电蓝光人士,但未得到正面回复,仅称“重组还在沟通,不会产生影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