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盛入股美的意外遭否决 下一步或转向公开增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1日 16:15  华夏时报

高盛入股美的意外遭否决下一步或转向公开增发


  本报记者 赖大彬 北京报道

  此前有分析师怀疑,高盛入主美的电器是为美的合作伙伴东芝开利的母公司美国联合科技公司开路。不过,美的电器总裁方洪波表示,公司现在没有让美国联合科技公司入主的计划。现在,方洪波虽不必为此担心,但是长城证券分析师何华峰认为,与高盛分手可能会影响到美的电器的国际化进程,但对美的电器的业绩影响并不大。

  这两天美的集团负责宣传和证券事务的一些人士都好像消失了似的。记者拨打了美的副总裁、新闻发言人黄晓明的手机,对方告知自己是黄的同事;证券事务部宋岩的手机却被自动转到了移动秘书台;而董秘室的电话也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引起市场关注的是,8月29日的证监会发审委会议上,否决了美的电器(000527)向美国高盛全资子公司GS Capital Partners Aurun Holdings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案。

  长城证券分析师何华峰认为,这可能会影响到美的电器的国际化进程,但是对美的电器的业绩影响并不大,因为目前整个空调行业还处于景气上扬,高速成长的阶段。

  意外遭否决

  “没想到,真没想到!”8月30日,美的集团的一位内部人士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透露,公司上下对定向增发方案被证监会否定颇为意外,事先也没有做太多相关的准备。

  据了解,美的电器于去年11月与高盛集团全资拥有的子公司GS Capital Partners Aurum Holdings签订定向增发协议,拟向其非公开发行7559万股,发行价格为每股9.48元,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10.71%,募集资金7.17亿元。该方案于去年12月获得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正值由凯雷并购徐工引发“龙头企业贱卖外资”争论,美的引入高盛这一战略投资者也引起了诸多非议。

  今年6月2日,美的电器公布2006年利润分配方案,每10股派3.5元转增10股。该方案完成后,美的总股本增长一倍,如果按照此前向高盛非公开发行的7560股来算,高盛占比由此前的10.71%降为5.65%。为保持高盛参股比例不变,美的将方案调整为向高盛增发股份由7560万股增加一倍为1.51亿股,发行价格由每股9.48元降低一半,调整为4.74元。

  在6月15日,美的电器发布公告称,商务部批复原则同意原有的公司向高盛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定向增发7500多万股A股的方案,而不是后来调整的方案,之后美的也向商务部作了说明,但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复。

  8月29日,证监会发审委的否决,使这场耗时长达10个月的定向增发终于以特殊的方式暂告一段落。

  长城证券分析师何华峰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分析,定向增发价格和二级市场的价格差距过大是证监会否决的主要原因。他说,任何股东对应上市公司的权益是对等的,高盛进入对流通股东来说,享受了巨大的折价,“高盛只需要花4.74元就能够获得1股,而流通股东在二级市场却要花30多块钱,这确实有些不太公平”。

  不过光大证券家电行业分析师丁杰人却表达了不同的观点,高盛和美的的合作是按照程序进行,当初定向增发的价格是根据董事会公告前20天股价均价作出来的,但后来因为商务部、证监会等有关部委审批时间拖得比较长,给市场炒作美的股票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所以很难用现在的股价标准去衡量所谓的‘贱卖’。如果你觉得现在的股价高了,为什么当初不进去呢?”他有些不解地反问着。

  影响甚微

  受此消息的影响,8月30日,美的电器股价跳空低开,当天下跌了3.6%,第二天,股价又下跌了2%,以33.81元报收。

  不过8月31日,资深家电观察家刘步尘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认为,如果高盛进不来,可能会影响美的电器发展的速度,但不会到伤筋动骨的程度。美的是中国家电企业当中为数并不多的健康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比较强。根据其日前公布的中报显示,今年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0.51亿元,同比增长52.51%,实现净利润7.10亿元,同比增长了125.87%,预计1~9月净利润将较去年同期增长100%以上。

  此前有评论说,美的电器为了获得证监会的通过,可能会对方案进行一定的修改,但是丁杰人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修改方案需要双方重新谈判,要看高盛愿不愿提高价格,而且美的可能也要支付一定的违约金。

  8月30日下午,黄晓明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已经明确表示,“被否决”的同时,也意味着美的与高盛签订的有关协议中止,所以美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拿出新方案重新报批。

  那么下一步美的电器也可能像格力电器(000651)一样,在2007年1月定向增发遭证监会否决后,转向公开增发。“这当然是无奈之举,”何华峰分析,“美的当初引入高盛不仅是想获得资金,更希望能够借助高盛的渠道更好地进军国际市场,提升其在国外的品牌影响力,而公开增发这种效果就不明显了。”

  对此,高盛方面至今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反应,记者致电高盛有关部门时,无一例外地遭到了拒绝。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格力电器吧 】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