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际元素渗透本土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2日 00:27 中国证券报

国际元素渗透本土企业

  □本报记者 龚小磊

  与高盛收购S双汇一样,CVC也没有产业背景,都是私人股权基金(PE)。他们不以控制产业为目的,只是试图通过添加自己的“国际元素”来提升企业价值,最后借助资本市场获得投资回报,说到底都是投资性并购。单单从企业发展和股东利益的角度来说,发展壮大了的本土企业引进具有国际元素的战略投资者,未必不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通俗一点讲,国际元素实际上是私人股权基金们所能提供的增值服务,包括资金、市场、国际化的管理和战略顾问等,也是他们赖以赚钱的资本。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国企业也亟需此类的增值服务。纵观近年来被外资并购的企业,无论是S双汇还是珠海中富,或者是苏泊尔,他们都是行业内的翘楚,在国内拥有具备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和庞大的市场网络,在“终端为王”的背景下成为了国际资本竞相追逐的目标。但是,企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到一定阶段遇到市场饱和、管理跟不上等一系列新的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处理不好,可能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甚至导致竞争力丧失。私人股权基金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帮助企业打通国际融资渠道、拓展海外市场空间,提高企业治理水平。二者结合,可谓各取所需。

  我们还可以看到,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近年很多有能力的本土企业为了摆脱国内市场的局限,选择了主动出击的道路。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TCL收购法国汤姆逊,都可以说是对本土企业生存状态的一种反应。成败不论,这也都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有益尝试。

  诚然,主动出击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企业,但是国际化却是发展到临界点的企业所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国际私募基金对于提高本土企业的管理和战略决策水平,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

  当然,作为个案来讲,CVC收购珠海中富并不必然成功,珠海中富也不是沾了外资就一定能迅猛发展。但是,作为一种业态,一种模式,私人股权基金的存在和介入,对于大多数像珠海中富这种具备一定规模、亟待突破的企业来讲,可以说是一股新鲜血液。也有人认为,这种私人股权基金的投资模式决定了其“收购企业是为了高价卖掉”,担心又会出现“靠包装、编故事”的资本骗局。这就需要管理层进一步加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来防范。

  记者欣喜地看到,一批具有内资背景的私人股权基金也崭露头角。比如联想控股的弘毅投资频频在国内活动;黄光裕最近也与贝尔斯登联手,斥资组建私人股权基金,目标是整合除家电

零售业以外的其它零售行业。相信国内会有越来越多的私人股权基金涌现,利用他们自身固有的优势,为更多的国内企业提供它们所需要的增值服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