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杭萧钢构疑云:海外业务需要监管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 09:20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梅新育 连续10个涨停板和一纸接到巨额订单的公告将杭萧钢构(600477)这家此前很少有分析师注意到的上市公司推向众人瞩目的焦点。涉及安哥拉12个城市的安居工程、产品销售额高达248.26亿元人民币、施工业务额高达95.75亿元、合同总额344.01亿元——如此巨大的海外订单落到中国任何一家公司身上都是巨大的利好,但公告发布之后市场反应更多的却是疑惑: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安哥拉2006年GDP约为470亿美元,2006年中国-安哥拉货物贸易额为118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安哥拉出口额为8.94亿美元。 若按3月19日1美元兑换人民币7.7351元计算,那么杭萧钢构获得的344亿元合同则相当于2006年安哥拉GDP的近1/10、中国-安哥拉贸易额的38%、中国对安哥拉出口额的4.97倍,安哥拉将如此巨大的工程承包给一家中国公司,这可信度有多高? 如此巨大的合同,为何安哥拉驻华大使馆人士在仔细询问了杭萧钢构名称的具体写法后却对记者表示没有听说过杭萧钢构,更不知其在安哥拉承接了巨额合同?为何中国驻安哥拉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和非洲商务网等主流网站上都没有任何报道?作为1家注册资本仅仅100万港元的小型私人公司,合同中介方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下称“中基公司”)真有能力赢得如此巨额订单?即使该公司真能赢得这样的大单,鉴于此前该公司与分包其安哥拉项目的中国公司纠纷不断的前科,其支付能力能够信任吗? 该巨额订单的真相究竟如何,尚待监管部门和社会力量揭露,但上市公司海外业务引起的这场风波,却警示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海外业务的监管。归根结底,公司欺诈无非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利而已,而对于任何国家的投资者而言,与国内业务相比,其它条件相同,海外业务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自然更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也无论是在近代还是现代,从18世纪的密西西比泡沫、南海事件,到1910年上海橡皮风潮,金融市场上从来就不缺乏这样的案例:当约翰·劳于1717年赢得法国贸易特许证的时候,其公司的最大“卖点”是拥有法国与密西西比河流域及路易斯安那之间贸易的垄断经营权;当牛津伯爵哈利向公众兜售其南海公司股票时,与金银矿藏满地的西属南美殖民地贸易是其宣称的无与伦比的利润源泉; 当美国商人麦边将其面值每股100荷兰盾(当时约合60两白银)的“兰格志”股票哄抬到1000两白银向上海民众出售时,其炒作题材是利润丰厚的南洋橡胶种植园。 直到近两年,中国(包括香港特区)上市公司海外业务和海外资产的真实性也不止一次在市场上引起过波澜。杭萧钢构的安哥拉合同自不待言;SST中农清欠陷入僵局,是因为二股东质疑大股东中垦集团用于抵债的坦桑尼亚公司资产权属和真实性;去年2月,香港信用卡防盗系统有限公司的马达加斯加“9000亿美元油田”事件也在市场上引起了巨大震动,而当事方用以“证明”其油田资源的“证据”又是据称为辽河油田工程师签名的文件。 鉴于我国2006年对外贸易额已达17607亿美元,2005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572亿美元,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又达161亿美元,相信我国上市公司业务和资产中的海外成分还会越来越高,而上述一切争执表明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在监管上市公司海外业务和海外资产真实性方面还需要努力。不仅如此,尽管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基本上还是一个国内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证券市场就不会国际化,事实上,不仅许多海外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还有的国家政府也对发行人民币债券表现出了颇为浓厚的兴趣,而日元等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告诉我们,吸引海外机构、政府来本国发行证券从来就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途径,这种发展前景进一步提高了监管部门强化海外业务监管的重要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