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平安18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3日 10:37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崔帆

  从1988年深圳蛇口的一家地方性保险公司,发展至今成为中国首家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18年的飞速发展奇迹,让许多人感觉是个谜

  3月1日,A股市场迎来一家保险巨头——中国平安(601318.SH)。此前,中国平安已在香港公开发行上市,股票代码为2318.HK.这不仅是A股市场发行价格最高的金融股,还创下有史以来全球最大保险公司IPO(首次公开发行)。

  很多人由此对这家保险企业感到好奇。相比而言,从1988年深圳蛇口的一家地方性保险公司,发展至今成为中国首家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18年的飞速发展奇迹,更让许多人感觉是个谜。

  破壳而出

  1988年5月,中国恢复保险业务近十年后,平安保险公司在享有“改革试管”之称的深圳蛇口破壳而出。

  根据央行的批复,平安保险公司有幸成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

  此时,这家公司仅有13名员工,总资产只有5312万元。

  经过18年的发展,中国平安(平安保险公司于1992年9月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简称“中国平安”)现在是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和第三大产险公司,总资产3587.18亿元,拥有20多万名销售人员及近4万名正式雇员。

  在平安保险公司成立之初,其业务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只能经营深圳市的财产保险业务。当时,中国保险业尚处于国有保险公司垄断经营时代,全国除平安保险公司外,仅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保险企业,刚刚成立的“小舢板”如何与“国家舰队”抗衡?

  根据平安保险公司“老人”的回忆,他们当时唯有选择“创新”,即打造与国有企业相比,更具活力的全新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

  此后,平安保险公司按国际惯例建立了既能采纳多家股东意见、又能集中统一领导、政企分离的全新领导机制;同时,还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将晋升和工资以及员工绩效直接挂钩。

  今天,能做到上述方面的企业鳞次栉比,丝毫不新鲜;但在当时,这真是凤毛麟角。

  这一系列新体制、机制,引来众多专业人才加盟,并直接、不断地为平安保险公司带来先进的保险经验和技能,确保了其保费收入和利润的持续增长。

  经过短短四年,截至1992年底,平安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突破10亿元,总资产达11.31亿元。

  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准平安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并同意其办理法定保险和国营企业、三资企业的保险业务,以及各种外币保险和国际再保险业务。

  更名的背后,意味着这家地方性的财产保险公司,已经走向经营区域覆盖全国的保险企业。

  最困难时期

  1993年的第二届董事会上,中国平安首次提出综合金融集团化道路的构想。

  然而,当时的监管部门正在力促分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且《保险法》明确规定: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

  这导致了中国平安刚刚萌芽的综合金融集团化梦想被搁置。

  之后,其保险业务被分拆成平安寿险与平安财险;1995年和1996年,平安证券和平安信托陆续成立,这些公司均各自为政、分业经营,一直未实现统一的集团化管理。

  这一分,就到了2001年。

  当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即,有关监管部门的思路开始由管制向促进发展转变。

  2001年12月,经过长达7年的分业方案修改和完善,中国保监会正式下发中国平安的集团改革方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组建,旗下控股平安财险、平安寿险、平安信托和平安海外投资。

  在很多人眼里,中国平安最困难的时期至此才终于熬过,并且幸运地未重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拆成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和人保控股(2328.HK)的弯路。

  布局大金融

  但从综合金融集团化的业务发展角度衡量,中国平安仍是“跛足之人”。这是因为,其利润的80%以上来自平安寿险,证券、信托等业务利润合计占比几乎可忽略不计。

  因此,集团化经营后,摆在中国平安面前的新任务是,怎样将非保险业务壮大,而最终实现各领域业务和资源的整合?

  一场在集团内部为旗下各路金融子公司输送资本的序幕,由此拉开。

  演出的头位主角,即是平安信托。

  2003年10月,中国平安对平安信托大举增资22亿元,使其注册资本达到27亿元,成为国内注册资本最大的信托公司之一。

  同年底,中国平安借助平安信托平台,巧妙绕过保险企业对银行股权投资的限制,联合汇丰集团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并将其改名为平安银行。

  2005年4月和11月,平安信托分别以3亿、5亿元,两次增资平安证券,使后者的注册资本升至18亿元。

  2006年7月,中国平安动用49亿元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4%的股权。

  时隔一个多月,平安信托再度联手汇丰,对平安银行进行2亿元增资。

  2007年2月,中国平安整合旗下银行业务,深商行受让平安银行股权,以此打造单一的银行品牌。

  目前,中国平安已拥有三大事业群:保险、银行、资产管理。旗下子公司包括平安寿险、平安财险、平安信托、平安证券、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平安资产管理、深圳市商业银行等。

  据《财经时报》了解,中国平安仍在积极选择银行并购对象,进入其视野的不仅包括此前传闻的深发展、光大银行,还包括昆明商业银行等城商行。中国平安显然急于构建起全国性的银行网络。

  引入外援

  在中国平安18年的历程中,1994年开始的引入外援计划,被外界视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在这一年,经央行批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这两家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同时成为中国平安股东,拉开了中国平安资本国际化的序幕。这也让其成为中国第一家有外资参股的金融企业,开创了中国金融业引进外资的最早模式。

  1997年,中国平安出资数千万元,聘请国际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为自己做“诊断”。

  麦肯锡当时开出的方子是:集团模式要重建,重建需涵盖资本重组、组织架构、职能定位、管理定位、投资管理和内控稽核6个方面,这相当于把当代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流程统统注入中国平安。

  2002年10月,中国平安对外援的引入达到高潮。世界最大金融集团之一的汇丰集团斥资6亿美元现金,认购中国平安增发的2.467亿股外资股份,以10%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二大股东。

  此后,汇丰又增持中国平安股份至19.9%,逼近了中国规定的单一外资股东持有中资保险公司股权比例的上限。

  在外资股东的推动下,此后近十年时间里,中国平安开始了中国公司治理中最早的国际化转型。

  平安副总裁孙建一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中国平安第一次按国际标准

审计后,他们聘请的国际
会计师事务所
对其财务报表足足提出了200多个问题,这让中国平安猛然意识到,管理规范化和财务透明度将是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对话的首要条件。

  “监管部门没有这样的要求,国内同业也没有先例。那厚厚的一份报告,让我们看到了与国际标准的巨大差距,这是平安走向国际必须补上的基础课,也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