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兴业银行为什么没能成为救世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8日 15:34 南方周末

兴业银行为什么没能成为救世主

  兴业银行为什么没能成为“救世主”

  如果平安保险这只大蓝筹在发行前能够定出合理的价格,不再走中国人寿和兴业银行的老路,那么中国股市才可能真正具备走牛的持续动力

  □时卫干

  2月5日,兴业银行(601166)终于“登陆”上交所。在银行股全线下跌的惨淡中,最终报收于22.18元,比15.98元的发行价高出约38.8%。

  兴业银行的这个成绩,市场不满意。

  兴业银行此次共发行10.01亿股,但是之前追捧的资金却有万亿之多。数据显示,冻结的申购兴业银行的资金高达1.1万亿元,这个数字超过了此前工商银行的7810亿元的申购规模和中国人寿8325亿元的申购规模,结果是中签率低至0.77%。除此之外,兴业银行的市盈率更高达32.5倍,远超去年工行A+H股同步发行时22倍的市盈率。

  市场之前一直期待,兴业银行的上市能够推高银行股股价,相比兴业银行,其他银行股的价格有被低估之嫌,兴业银行涨,其他的银行股有什么理由不涨?市场还期待,兴业银行的上市能够稍稍狙击一下正在兴起、放大的“股市泡沫论”,给股市一颗“定心丸”,但是这个希望落空了。兴业银行不是“救世主”。这一天,上证综指跌去60点,跌幅达2.27%,银行股也持续全线跌势。

  兴业银行为什么当不了这个“救世主”?兴业银行股价往上走,整个银行股甚至金融股为什么反而在下跌?最基本的定价原理为什么反而失效?

  原因有多方面,往浅里说,这种反常现象的出现与前期金融股股价上涨过快、现在泡沫初步显现有关。往深里说,可能恰恰说明了A股市场仍不具备定价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A股市场一直以来并不掌握多少定价权:股改之前定价基本上由监管部门决定,股改之后A股IPO(首次公开募股)时的定价,又往往受流动性过剩的影响而脱离了基本面。关于这一点,中国人寿和兴业银行便是两个明显的案例。

  A股市场

股票发行价格一度对香港H股的发行价格有明显影响,但在中国人寿回归A股后,这种定价影响能力大大减弱。中国人寿回归A股时,高达100倍市盈率的发行价广遭市场诟病,中国人寿上市后股价狂涨猛跌的“倒V”表现更彰显了定价的不合理。不出意外的话,类似的一幕,将很可能在兴业银行上重现。按22元的股价计算,兴业银行的动态市盈率也高达44倍,这是目前所有银行股中最高的。兴业银行的经营业绩、行业前景、未来增长潜力到底能不能支撑这样的一个市盈率?由此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中国A股市场一直苦苦追求的所谓“A股定价权”,并不是靠资金就能堆砌出来的。

  监管部门2006年推出吸引大盘蓝筹回归A股市场的举措,短短半年已经成绩斐然。中行、中国人寿的回归A股,工行的A+H股同步发行,

平安保险登陆A股在即,交行中海油等也即将回归,均一眼可见。监管部门鼓励大盘蓝筹的回归,一是出于提升A股上市公司质量的考虑,二是希望这些大盘蓝筹成为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但是,中国人寿和兴业银行这两个案例却遗憾地说明,监管部门的良好期望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变形。过高的发行价使投资者疑窦丛生,对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反而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继兴业银行后,平安保险也将很快上市。如果平安保险这只大蓝筹在发行前能够定出合理的价格,不再走中国人寿和兴业银行的老路,那么中国股市可能才真正具备走牛的持续动力,“黄金10年”才有希望真正来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