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研究收购科龙的可能性焦灼难度17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 15:10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王旗

  2005年6月,周厚健开始研究收购科龙的可能性。

  8月,在全国工商联、青岛国资委的助力下,海信开始与顾雏军、科龙电器、广东各级政府、银监会、证监会、银行等若干方面进行实质性接触,并在收购价格上取得进展。

  9月15日,科龙电器发布海信欲收购公司的公告,海信从此骑上这只难下的虎背。

  当时,一份国内收购案中首创的“代理销售协议”在海信和科龙之间签订,协议为期半年,大致内容是海信向科龙预付一笔启动资金,用来帮助科龙重新开工。这笔钱是海信购买科龙产品的预付款,海信帮助科龙销售科龙产品。海信派出的管理人员也由此进入科龙电器管理层。

  当年10月,销售行动大规模启动。

  半年以后的2006年3月,代销协议即将到期,由于收购价格难以谈拢,加上来自

科龙电器留守高管的阻力,周厚健一度决定撤出。

  当时,流传着科龙大股东欲拍卖科龙股权的说法,虽然此后科龙电器发布公告澄清,但海信代销协议到期,能否再主政科龙以及进一步入主科龙,都存在很大悬念。

  4月24日,科龙电器发布公告,公布新旧股东已达成股权转让协议,转让金额共6.8亿元。当月月初,双方续签代销协议。自此,事情才变得顺利起来。

  9月1日,科龙电器新董事会诞生,顾雏军时代的8名董事会成员全部辞职或被免职,海信人员全面接手科龙管理。

  科龙股权过户到12月14日完成,17个月焦灼地等待结束。

  一位科龙员工告诉《财经时报》,他此前最担心的,是海信不能顺利进入科龙,造成科龙电器又被拍卖或转手,“科龙和我们这些员工,都禁不起折腾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