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T秦丰农高会“大丰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王原

  11月9日下午,第13届中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在“农业硅谷”陕西杨凌宣告结束,承办“种子专题展”的S*ST秦丰订单丰厚:秦5、秦6、户2118等6项玉米种子意向协议订货量达1200万公斤,油菜种子协议订货量达80万公斤,小麦2000万公斤,成为本届农高会期间受益最大的种业公司。

  “我们已经决定将上市公司主业定位为现代农资营销网络平台,与控股股东人达公司、母公司种业集团形成产、供、销的上下游,将风险较大的种子培育及生产工作前移给关联公司,将利润稳定且丰厚的销售留在上市公司。”当天,S*ST秦丰某高层向本报表示:对于正值重组与股改关键时期的S*ST秦丰来说,“农高会”的优良战绩佐证了全新定位的市场潜力。

  1万多个村组加盟店

  S*ST秦丰高管介绍说,立足杨凌、做精种业的思路主导了公司的产业重组。按照上市公司专营农资销售网络运营的定位,S*ST秦丰已在陕西全境建立了8个区域配送中心、64个县级分中心、960个直营门店、1万多个村组加盟店,这一网络的继续完善将成为考验上市公司的核心因素。

  “其实,秦丰农业是中国最早提出建立农资销售平台的上市公司,但在2002年后由于种种原因,推行了一半的计划没有彻底执行,从而贻误了战机。”S*ST秦丰高层表示,正在经历痛苦重组的上市公司还准备继续扩张加盟店。

  在上市公司的定位明确之后,出于解决农业类上市公司常陷“业绩黑洞”的现象,S*ST秦丰全新格局的产业格局也得到明确:陕西种业集团,作为S*ST秦丰的主发起人,将利用自己强大的科研能力以及多年来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良好的合作关系,将着重承担种子培育、研发与检验,并积极制定种业的行业标准,从前端与高端支持上市公司发展;人达公司,作为S*ST秦丰的重组方,立足渭南,充分利用渭南广阔肥沃的土地资源,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合作建设30万亩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重点进行种子的繁育生产,对“小品种”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进行生产,对“大品种”则采取寻找专业公司进行委托生产,试行订单农业。

  “这样一来,风险较大的研发及种植都交给了关联公司,上市公司将主营种子的销售,并以种业销售带动大农资,事实上将陕西种业市场甚至农资市场,牢牢控制在手里,这就是秦丰农业最大的一张牌。”公司方面表示。

  8%继续主导“生死”

  值得关注的是,S*ST秦丰为了确立“现代农资营销网络平台”的主导地位,继续推行了“8%的生死法则”。

  公司高管介绍说,S*ST秦丰作为西北第一家上市的种业公司,之所以走到重组境地,主因就是募集资金建设项目大多都没有达到投资预期,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种子主业的生产经营。因此,在2005年10月12日,人达集团托管其大股东陕西种业集团之后,经过摸底排查之后很快就确立了“砍除杂枝”的原则,划下年净资产收益率8%的生死大限,也就是截至2006年底,除对种子业务继续长期战略投入之后,收益率高于8%的子公司,S*ST秦丰将继续提供流动资金进行支持;收益率低于8%的子公司,S*ST秦丰将关停并转,最多留下2年时间解决遗留问题,至于参股公司,S*ST秦丰将谋求获得主导权,如果不能,也会坚决退出。

  为了获得新生,在S*ST秦丰及种业集团体系内的分、子公司的高管推行了严格的“风险抵押经营机制”,要求子公司承包人用个人资产或现金进行抵押,提供《生产经营计划》和《年度财务预算》,获得董事会及公司业务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从2006年2月起,秦丰农业体系内可运转的子公司,已全部采用了这一新的分、子公司经营管理模式,截至目前,效果良好。”S*ST秦丰某高管表示,在执行风险抵押机制的配合下,种子营销主业也改变了传统种子销售“量大、面广、线长、人多、难管”的局面,尤其是从子公司到总公司的财务管理上严格实施预算控制,执行总公司控制下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大幅压缩管理费用,截至三季度已压缩管理费用近400万元。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目前S*ST秦丰已初步具备了启动建设ERP电子管理的条件,“一站式直达乡镇终端”的配送体系与电子结算模式建成后,将会实现多年来S*ST秦丰梦寐以求的“购得进、配得下、销得出、收得上”的目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