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业股份业绩调查:无休止的疑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 15:55 21世纪经济报道

锡业股份业绩调查:无休止的疑窦

  本报记者 朱益民 深圳、云南个旧、昆明报道

  让人不明白的是,公司在自身具备大量锡锭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其下属高新材料分公司却从新加坡私人锡业有限公司进料加工锡锭716吨,购进价格8156美元/吨。

  “一个谎言需要一万个谎言来掩盖。”广州丁先生评价锡业股份信息披露时表示,“有时候错漏百出,但我们个人投资者却又无能为力。”

  关联交易信息前后不一

  有关关联交易信息显示,上半年锡业股份向母公司控股的云南个旧有色金属冶化有限公司出售铜精矿实现销售收入18493070..43元,交易价格37114元/吨,由此推算得知,其中期铜精矿关联交易销售量为4982.8万吨。

  然而公司其他应披露事项对此关联交易的表述却为:根据本公司与“云南个旧有色冶化有限公司”的“矿产品供应合同”,每月按实际供给数量,以市场价格确定当月关联结算价格。当期累计销售给该公司铜精矿铜5227.558吨,当期市场销售的铜精矿单价为37114元/吨,金属供给关联方的产品价格为市场同期(含税)价格。

  铜精矿关联交易销量前后相差244.8吨,影响关联交易收入9083948万元。

  信息披露缺乏连续性

  信息披露缺乏连续性是投资者了解公司真实经营业绩水平和盈利能力的最大障碍。

  公司中报称,报告期内,公司为了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低品位资源,虽然自产出矿量增加,但由于矿山出矿品位下降,自产金属量有所下降,锡原料结构发生变化,投入自产矿比例下降6.82个百分点,投入外购矿的比例上升11.17个百分点,综合下来,公司锡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比增长2400万元。

  可是,公司在2005年并没有公开披露过当年矿山出矿品位,投入自产矿、外购矿具体比例及其有关成本的历史信息,令投资者无法判断其锡产品成本同比增长2400万元的合理性。

  此外,公司作为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只披露公司金属生产总量,不披露主要产品产量、销量构成,也使得投资者丧失了对其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的基本判断能力。

  公司业绩大幅下滑于理不合

  2006年10月12日—10月17日记者实地调查获悉,国际市场金属价格暴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在中国锡都个旧得到了极其精彩的演绎。

  在这个仅有45万的人口小城,近年涌现出了10个亿万富翁,100个千万富翁,上千个百万富翁。

  然而,与当地有色金属采选、冶炼轰轰烈烈赚钱光景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号称世界锡王和作为中国最具价值、最具成长性上市公司之一的锡业股份,2006年中期业绩历史同比却大幅下下滑。

  业内人士认为,公司中报中列举的诸多不利因素虽然对企业业绩都有负面作用,但是综合来看,其业绩表现与竞争对手相比大相径庭。

  同锡业股份相比,广西华锡集团,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上半年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9.36%;实现利润总额8971万元,同比增加2620万元,增长41.25%。

  据了解,华锡集团核心产品为锡、铅,目前其矿产自给率不足50%,冶炼技术依然是传统的反射炉技术,矿产品外购比例与锡业股份基本相当,金属回收水平和能耗控制较之处于相对劣势。

  云南个旧自立矿冶有限公司董事陈建伟先生告诉记者,公司60%-70%的锡矿原料需要外购,锡价市场价格波动虽然给公司的经营带来较大困难,上半年经营利润与历史同期相比有所波动,净利润没有像锡业股份那样大幅下降。

  据云南乘风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童卫华介绍,所在公司上半年的经营业绩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2005年7-12月,在国内、国际锡锭市场价格双双深幅调整的情况下,锡业股份实现每股收益0.23元。

  套期保值功效莫名其妙

  据公开信息,锡业股份套期保值业务的期货交易种类主要系锡锭,2006年1-6月份,境外期货业务成交量为3905吨,尚未到期合约的持仓量为660吨。

  业内人士认为,锡业股份在套期保值业务运作存在偏差,尽管公司在这方面付出了2410万元的代价,并没有达到公司锁定成本利润和对冲业绩波动风险的目的。

  锡业股份公司网站的股民问答专栏中,已有部分投资者呼吁公司中止套期保值业务操作。

  锡业股份汤文斌告诉记者,公司不进行任何的投机交易。在实际操作中只对公司的自产产品进行套期保值操作,严格按照公司的年度套期保值计划进行,且套期保值操作总量不超过公司的年度保值计划和年度出口数量。

  公司的每笔业务的具体做法是,对每一笔交易均遵循“方向相反”、“种类相同或相关”、“数量相等”、“月份相同或相近”,“同步平仓”等基本原则,以回避现货价格风险为目的。

  尽管公司套期保值业务严格按照内部规范运作,但是付出2410万元套保代价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了呢?

  公司在付出2410万套保代价后,对公司现货出口产品成本、利润锁定的成效应该有所体现,但是在国际市场锡锭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公司出口业务利润率水平依然严重下滑。

  销售战略调整不可思议

  公司中报宣称,2006年上半年,公司对国内外的销售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减少了锡锭的出口量。

  让人不明白的是,公司在自身具备大量锡锭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其下属高新材料分公司却从新加坡私人锡业有限公司进料加工锡锭716吨,购进价格8156美元/吨。

  据了解,公司下属高新材料分公司从新加坡进口的是粗锡,但是所购粗锡价格比LME上半年精锡现货平均价格每吨高出103美元,把自己生产的低成本锡锭弃之不用,却反过来从国外进口成本较高的锡锭作为原料,如此国内外销售战略调整的真实意图实为不可思议。

  国家统计局的一位内部权威人士告诉记者,从目前掌握的统计数据看,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有色金属企业,每一家的数据都有水分,所报经营数据漏报、瞒报严重,且普遍存在利润人为低报现象。

  该人士认为,导致数据瞒报、漏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统计法规没有有效执行,存在监管漏洞,二是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特殊的、各种各样的利益需求。某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目前所有的有色金属上市公司都存在摊销历史成本问题,是不可能把所有业绩全部做出来的,至于投资者对此是否会有情绪反弹,关键要看它处理得是否高明,具体做法是否太过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