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三季报吹暖风 上市公司今年盈利增长或超20%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 06:58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张喜玉

  截至10月31日,1401家披露2006年第三季度报告的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2157.5亿元,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21.89%。对比第一季度-13%和上半年7.5%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在经历了低谷和回升后,上市公司三季度整体业绩重现爆发式增长,而种种迹象表明,支撑上市公司业绩在第三季度步入上升通道的多种有利因素在下半年仍将延续,2006全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之势几成定局,净利润增长幅度有望突破20%。

  业绩预告一向是判断上市公司总体业绩走向的“风向标”。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10月30日,有380家上市公司对今年全年业绩进行了预告。其中预增113家,略增37家,续盈4家,扭亏71家,预减30家,略减13家,首亏34家,续亏62家,不确定16家。从比例看,全年业绩预计增长和扭亏盈利的报喜公司数量占比超过60%,远远超过预减和首亏等报忧公司。对比历史数据,2006年全年业绩预增公司的数量也明显超过了以往。虽然依据目前的业绩预告尚不足以对全年业绩做出确切判断,但全年业绩预告所透露出的“暖风”已经十分明显。

  对各行各业优质公司云集的证券市场而言,行业景气变化是影响上市公司业绩走势的重要因素。始自去年下半年的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回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沪深两市利润贡献度较大的钢铁、航空、石化等部分行业的景气低迷所造成的行业内公司普遍的大幅度业绩下滑。而从目前三季报和全年业绩预告所透露出的信息来看,钢铁等权重行业的景气回暖,有色金属、采掘等资源类行业的持续走强,以及商业零售、食品饮料、金融等消费服务行业的不断看好,将会把上市公司2006年全年业绩推上新高峰。

  另外,后股改时代A股市场制度性变革的潜能已经逐渐显现,对上市公司业绩和发展潜质带来了实质性的提振作用。首先,IPO重启后中国银行、大秦铁路等大批重量级新蓝筹逐步登陆A股,除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外,在客观上有效强化了市场的稳定性,降低了部分周期性行业公司对上市公司总体业绩走向的冲击,如前三季度仅中国银行对两市的净利润贡献就达315.41亿元。其次,股改、清欠对绩差公司的业绩促进作用在三季度已表现无疑。如股改重组股ST啤酒花主营业务利润在整体重组完成后大幅度增长,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2.2倍。S*ST黑龙等公司通过清欠也、“清”出了可观利润。再次,后股改时代优质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也成为上市公司业绩跨越式增长的重要途径。像实施了整体上市的鞍钢股份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达200.71%。

  前三季度净利润排行前10名

名称

前三季度净利润(万元)

同比增长( %)

中国石化

3381400.00

27.72

中国银行

3154100.00

-

宝钢股份

909499.02

-12.98

鞍钢股份

515220.20

200.71

招商银行

446830.80

38.77

江西铜业

355528.24

164.54

华能国际

345469.47

13.25

中国国航

334465.55

-

大秦铁路

325810.15

-

中国联通

263451.25

17.27

  前三季度每股收益排行前10名

名称

前三季度每股收益(元)

同比增长( %)

驰宏锌锗

3.86

732.43

小商品城

1.84

71.78

东方电机

1.39

74.66

中金岭南

1.37

188.57

S山东铝

1.33

35.40

江西铜业

1.23

164.54

兰花科创

1.18

29.95

S东锅

1.16

-

伊泰 B股

1.15

-18.50

马应龙

1.06

22.38

  148家公司三季度净利环比翻番

  除新上市公司外已披露季报公司三季净利环比增长9.88%

  截至10月30日,1234家已披露三季报上市公司在第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523.25亿元。剔除新上市公司后,样本公司今年第三季度、第二季度、第一季度的单季度净利润总计分别为485.06亿元、441.46亿元、290.73亿元;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9.88%,第二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51.85%。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单季度业绩在今年前三季度逐季增长,第二季度目前是单季业绩走势的“头部”。

  具体分析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高增长公司,目前有277家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速超过50%,占比23%;有148家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速超过100%,占比12.3%,比例都颇高。从这些环比高增长公司所属细分行业来看,在电子信息、机械设备、航空交运、房地产、酿酒食品、化工等行业中分布较多。

  行业研究人员表示,在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背景下,机械设备制造、酿酒食品、电子信息等行业个股经营业绩增长势头得以延续,第三季度整体表现出较高的环比增速。有色金属行业虽然第三季度业绩依然喜人,但由于前期增幅较大,第三季度环比增速并不突出。

  随着原材料价格高位的逐步回落,部分饱受原材料价格高企和价格传导机制制约影响的下游行业经营业绩逐步好转,三季度业绩也出现了改观现象,环比增速较大,如化工、航空、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等。同时由于财务结算方式的影响,不少房地产经营公司因投资项目逐步进入销售回报期,当期业绩环比也出现高增长。

  第三季度净利环比高增长公司一览

证券简称

第三季度净利润(万元)

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率( %)

长航凤凰

1749.39

37364.65

S*ST华发

79.14

34522.60

中信海直

3210.79

18072.98

彩虹股份

2877.05

17637.48

咸阳偏转

6832.30

8614.96

S中服

797.33

8020.98

亿城股份

10730.84

4633.16

博盈投资

3886.53

4136.74

S*ST新太

502.23

3688.77

S宝光

213.90

3460.38

  全部22个行业中 21个净利同比上升

  据本报统计,截至10月30日,按证监会标准分类的22个行业中,剔除新上市公司,金属非金属等21个行业净利润出现同比上升,体现为景气增长;只有石化塑胶塑料一个行业净利润同比下降,出现景气下滑。总体景气行业个数显著上升,显示前三季度行业景气整体提升。从盈利指标看,平均每股收益居前的行业依次是采掘、金融保险、金属非金属、交运仓储、其他制造业等。

  有色金属延续强势

  本轮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幅度大、时间长,进入下半年来主要有色金属价格仍继续高位运行,由此带动有色金属行业公司业绩继续称雄。在前三季度每股收益排行榜中,驰宏锌锗以3.8558元名列榜首,每股收益超过1元的有色金属公司还包括中金岭南、S山东铝、江西铜业、云南铜业,数量之多在各行业中首屈一指。

  诸多有色金属公司在前三季度业绩迅猛增长的同时预计全年业绩仍会出现大幅增长。如中金岭南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3.12%,净利润同比增长304%,累计每股收益高达1.37元,同时预计2006年全年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长300%。江西铜业、云南铜业也都预计全年业绩将翻番。由于氧化铝价格下降,电解铝上市公司业绩普遍提升,包头铝业预计全年业绩增长150%以上,焦作万方预计全年扭亏。

  机械设备全年预增最多

  在截至10月30日的113家全年预增公司中,机械设备业公司占据30席,成为预增公司最为集中的行业,行业成长性可见一斑。行业研究人员认为,机械板块走强与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和内需拉动密切相关,子行业中以通用机械、电气机械、专用设备制造为主的中游制造业景气度上升比较快。

  今年前三季度,机械设备行业内的优质公司业绩均现跳跃式发展。工程机械业的三一重工、山推股份前三季度分别实现净利润4.14亿元、1.85亿元,净利润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01%、155.25%。主营柴油机的云内动力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9967万元,同比增长199.05%。这些公司还均预计2006全年业绩将继续增长。

  金融业业绩整体上扬

  随着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加入,金融业迅速成为A股市场的龙头老大。截至10月30日,已披露三季报的7家金融业上市公司今年前9个月共实现净利润104.28亿元,同比增幅达到42.63%。

  据统计,已披露三季报的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全部实现了业绩增长。具体看,作为中坚力量的银行类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稳定,除民生银行净利润增速为27.02%外,其他银行净利润都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其中深发展大幅增长142.97%。而证券信托类公司的业绩明显改观,则是金融行业业绩大幅提升的关键。

  对于金融行业今后的业绩走势,多数分析人士仍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升以后对金融理财方面的巨大需求和银行、证券等行业在新业务上的不断推陈出新,金融类上市公司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钢铁业悄然回暖

  进入下半年以来,钢铁业的回暖信号越发明显。从已公布三季报的钢铁公司来看,虽然多数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仍出现下滑,但下滑幅度逐步缩小,前期亏损公司如广钢股份已顺利扭亏,三季度单季度凌钢股份、马钢股份等很多公司同比都出现了利润增长。

  行业研究人员指出,2006年2月份以来,钢材价格开始出现了恢复性上涨,钢铁行业利润环比也出现了增长。特别进入四季度以来,钢材市场出现了特有的“暖冬”现象,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武钢股份、鞍钢新轧都上调了11月份钢材价格。

  ST一族六成亏损 绩差公司走到“边缘”

  从三季报业绩来看,后股改时代上市公司间的两极分化加剧正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在一批规模大、盈利能力出色的上市公司日益成为证券市场的主心骨的同时,一批绩差及股改清欠滞后公司却面临业绩一蹶不振,甚至被逐步“边缘化”的窘境。从目前100多份ST公司三季报数据来看,大部分ST公司依然亏损严重,部分绩差公司积重难返,徘徊在微利与亏损之间;部分公司在经历股改重组后结果仍不尽如人意,一些公司至今尚未制定可行的清欠及股改方案。

  超过六成ST公司亏损

  截至10日30日,在已公布季报的128家ST公司中,亏损公司有81家,占比63.3%。在47家盈利ST公司中,除少数真正靠主营业务脱胎换骨外,大部分的盈利质量仍不理想。

  ST公司中前三季度每股收益最高的目前是ST建峰,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每股收益0.4699元,而上年同期则每股亏损0.1774元,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是年内公司实施了重大资产置换,主营业务随之变更。不过,真正像ST建峰那样靠主营业务利润大幅增长而实现“咸鱼翻身”的ST公司并不多。目前已披露三季报ST公司中仅有9家每股收益在0.1元以上。其中有数家盈利靠的是坏账计提冲回、财政补贴、资产出售收益等“旁门左道”,像S*ST黑龙报告期内主营停滞,由于清欠冲回坏账准备2.43亿元,实现每股盈利0.329元。

  81家前三季度亏损ST公司多数尚未股改。WIND资讯显示,截至10月30日,每股收益在0元和-0.1元之间的ST公司有38家,约占已公布季报ST公司的30%;43家ST公司的每股收益低于-0.1元,约占已公布季报ST公司的33.6%。目前亏损最多的ST公司是ST太光,前三季度每股收益-0.65元。

  部分ST族重组成效未显

  在已公布三季报的ST公司中,即有像ST建峰、ST啤酒花这样因股改重组脱胎换骨的公司,也有相当一部分公司虽然进行了重组,但在三季报中并未迅速体现出业绩利好。

  *ST烟发在三季报中表示,公司报告期内实施了资产及债务重组,剥离了盈利能力较弱的低效医药类资产,同时剥离了7338.3万元的银行债务以及1081.1万元的对外欠款。资产及债务重组方案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该公司的资产质量。不过该公司前三季度每股仍然亏损0.0892元。*ST华陶在进行重组后,第三季度业绩也仅有0.03元。不过该公司重大资产置换于2006年7月末完成,主营业务发生转变仅仅两个月的时间。

  个别公司清欠股改均无着落

  根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的清欠工作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目前,大部分的未股改待清欠公司集中在ST公司。从三季报的股改清欠事项段来看,这些S*ST和SST公司的情况让人忧虑。它们中很多在今年三季度业绩不尽人意的同时还预计2006年全年业绩会继续出现下滑或亏损,报告期末的巨额大股东占款能否在年底前清欠完毕存在不确定性。

  典型的如S*ST海纳,公司目前已资不抵债,全部资产被法院查封冻结,2006年业绩情况无法预计。董事会无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清欠方案,也不能保证在2006年底解决资金占用问题。对于股改,S*ST海纳表示,待证监会立案稽查结束后,并征询监管部门意见后,争取在2006年年底前启动股改。

  非经常性损益为三季报“添彩”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三季度同比增八成

  ◎204家公司50%净利源自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在历年年报披露期间一直扮演着上市公司业绩“魔棒”的角色。从已披露的2006年三季报来看,大部分公司靠主营业务实现了业绩增长,但也有不少公司业绩报喜是靠非经常性损益“添彩”。就具体类目而言,除了历年常见的补贴收入、处置资产收益外,今年三季报中因清欠导致的计提准备冲回的发生频率也颇高。

  非经常性损益业绩贡献大

  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10月30日,1234家已披露2006年三季报的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总额达137亿元,比这些公司去年同期约76.72亿元的非经常性损益大幅增长了78.59%。其中有可比数据的上市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增加约7.3%。

  分析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上市公司的业绩增减变化情况,部分公司的盈利质量令人堪忧。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实现账面“扭亏”,以此粉饰业绩。据统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有超过70家上市公司由盈转亏,占比超过5%。另一方面,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账面利润的影响是相当普遍,有422家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贡献率在10%以上。这其中,有204家上市公司净利润的50%来源于非经常性损益。

  清欠“清”出利润

  今年三季报中因清欠清出好业绩的例子明显多于以往。在上市公司对大股东占款已计提坏账准备的情况下,一旦因清欠收回占款而发生坏账准备冲回,就能形成收益,甚至咸鱼翻身。

  典型的像S*ST盛润,公司前三季度没有一分钱的主营业务收入,但仍旧靠清欠扭亏为盈。该公司三季报显示,由于在第三季度关联方清偿占用资金5736万元,公司此前对其计提的坏账准备3454万元已转回,使得公司1至9月实现净利润约为1870万元。

  S*ST科健同样在清欠中“清”出了利润。该公司今年年初被占资金余额为3284万元,9月15日第一大股东科健集团以现金方式代为清偿完毕。由于S*ST科健对上述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已计提2985万元坏帐准备,直接导致公司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760万元。类似的公司还有S*ST黑龙咸阳偏转等。

  意外之喜形形色色

  从已披露三季报来看,补贴收入、处置资产收益仍是一些公司业绩提升的主要功臣。补贴收入在ST公司中最为普遍,像S*ST圣方收到的1700万元财政补贴收入构成了公司第三季度收益的主要来源,其他像S*ST磁卡等公司也有数额不等的补贴收入进账。另外像三爱富三季度利润总额大幅增长原因也是第三季度子公司常熟三爱富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CFCS 补偿费用(赠款)转入,使得报告期补贴收入占利润总额比例与前一报告期相比增加了80.09%。

  靠处置各类资产也是众多上市公司提升业绩的法宝。如S中北前三季度扭亏为盈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公司转让了所持有的南京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

  另外有意思的是,权证这样的新工具在三季度也成了上市公司意外之财的新来源。雅戈尔第三季度净利润激增146.32%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有大笔营业外收入入账。这源于根据

证券法相关规定,该公司股东宁波盛达发展公司和宁波青春服装厂因出售雅戈认沽权证所获收益1.2亿元(税前)全部归上市公司所有。

  前三季度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贡献较大公司一览

证券简称

非经常性损益(万元)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万元)

净利润(万元)

深赛格

8928.52

-8873.41

55.11

S*ST新太

1854.31

-1811.90

42.42

福日股份

385.48

-367.18

18.30

多伦股份

1638.36

-1558.62

79.74

上工申贝

2166.49

-2061.02

105.46

中西药业

717.17

-681.39

35.78

电广传媒

5655.56

-5328.83

326.73

*ST玉源

3094.91

-2862.35

232.56

中卫国脉

4481.06

-4093.80

387.26

S长经开

13777.33

-12530.42

1246.91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