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兵器集团操刀新华光股改将注入云南天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 09:03 中国证券报

兵器集团操刀新华光股改将注入云南天达

  本报记者 陈亮 昆明、北京报道

  今日起(8月10日),新华光(600184)将进入股改进程中的网络投票阶段。如果股改方案能在8月14日的股东大会上最终获得通过,新华光将通过受让云南天达光伏科技股份公司的股权,介入太阳能电池制造产业,并成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发展太阳能产业的主要平台。

  然而,在新华光股改网上投资者交流会上,众多投资者对这家名为云南天达的公司并不是很熟悉,对其价值评估也存在分歧。

  资料显示,在2002年之前,云南天达曾是我国最大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专业制造厂。在光伏产业爆发性增长的最近几年,云南天达却落在了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公司的后面,原因何在?当兵器集团在2005年初对该公司进行重组后,云南天达提出了“2008年进入国内太阳能电池企业前3位、2010年进入国际光伏产业综合水平前10名”的目标,这又有多少胜算?

  对价高低之争

  根据股改方案,新华光全体流通股东每10股将获送0.6股。此外,与新华光同属兵器集团控制的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将向上市公司赠送其所持有的4131.52万股云南天达股份(47.48%的比例)。

  新华光表示,云南天达的股份如果按原始股每股1元计算,新华光相当于获得4131.52万资产,公司每股净资产将从3.975(截至今年3月31日)增长到4.566元。再加上送0.6股,流通股东对应的股东权益将上升21.7%,整个方案对价相当于流通股东每10股获送2.17股。

  如果单纯从数字上看,这一对价水平仍低于市场的平均对价水平,因此部分投资者表示不认可,少数投资者甚至在股改网上交流会上言辞激烈。

  但兵器集团表示,集团之所以要采取这种较为复杂的对价方式,通过旗下并不持有新华光股权的西安北方光电注入资产,而没有简单地采取送股的方式,“是因为确实想扶植新华光发展太阳能”。

  兵器集团目前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已经进行了股改的G一东、G天鸟、G晋西、G凌云、G北创、G北方,对价水平都未低于10送3.3股。

  我国最早介入太阳能企业

  云南天达的前身是云南半导体器件厂,始建于1977年,是我国最早从事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及成配套产品研究、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

  云南半导体器件厂曾先后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其中“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规模生产制造技术研究开发”,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颁发的科技攻关优秀成果奖。此外,国家标准GB/T14007—92《陆地用太阳电池总规范》和国家标准GB/T9535—1998《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也是由该厂负责起草的。在2000年的时候,该厂就实现了14.5%的太阳能电池平均转换率。

  中国太阳能光伏能源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云南半导体器件厂的评价是:“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为中国的光伏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身有着相当扎实的基础。”

  2002年,人民网曾专门对云南半导体器件厂进行了介绍:“云南半导体器件厂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为中国目前最大的专业制造厂,该厂引进了美国SPIRE公司全套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此线代表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配套生产线。”

  资料显示,云南天达目前的员工有300多人,其中有100多人为专业技术人员。员工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具有较丰富的从业经验。此外,公司现有4名高级工程师是中国太阳能光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员。

  云南天达CEO张志刚说:“我们拥有一支完整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能工人的团队,这是多数企业不能比拟的。很多企业是最近几年才涉足这个行业,并没有人才积累,不可能在技术、工程、管理、销售等方面快速形成完整的队伍。”

  错过产业增长黄金期

  从2002年起,全球光伏产业步入高速成长期,无锡尚德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一跃成为我国太阳能企业的领军企业。

  在2002年,无锡尚德实现了10兆瓦产能,而到了2005年底,无锡尚德的产能已经超过了120兆瓦,规模位列全球第八。

  目前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备受关注的天威英利,也是在这段时间迅速崛起的。G天威(资讯 行情 论坛)(600550)年报显示,2002年天威英利的太阳能电池组建生产线建成投产,当年实现3300万元的销售收入,到了2004年,实现6兆瓦的硅片和太阳能电池产能,及50兆瓦的电池组件产能,实现销售收入1亿多元。2005年,天威英利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净利润达到8000多万元,电池组件产能达到100兆瓦。

  而云南半导体器件厂却止步不前。2001年,该公司生产能力为3兆瓦。此后的3年时间里,生产规模没有任何增加。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当时厂里正在改制”,云南天达CEO张志刚对记者说:“那时候,工作的重心完全放在了这上面。”

  据介绍,云南半导体器件厂在进入2000年之后,原有的机制已经不适应公司的发展,同时,企业也缺乏发展资金。因此,有关部门决定,通过对企业改制,引入其他投资者来促进公司的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改制对企业长远发展是有利的,但其过程拖得太长,令云南半导体器件厂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该人士认为。

  “兵器”入主发展提速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入主,加快了云南半导体器件厂的发展速度。

  由于太阳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兵器集团确立了太阳能为其未来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经有关方面促成,兵器集团下属的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和新华光等九家企业作为共同发起人,于2005年1月18日,在原来云南半导体器件厂的基础上设立了云南天达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6200万元。

  在兵器集团入主之前的2004年,云南天达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只有3兆瓦,而到了2005年底,产能已经达到10兆瓦。

  2005年3月,云南天达在昆明经济开发区购置了96亩土地,动工建设25兆瓦电池生产线。目前,新生产线已投入试运行,公司太阳能电池产能达到年产35兆瓦。

  按照公司发展规划,云南天达近期将再建一条25兆瓦生产线,到2007年将实现60兆瓦的太阳电池生产能力,争取实现30兆瓦的电池片销量。

  据云南天达介绍,公司目前的单晶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6%左右,与国际主流的光电转换效率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记者查阅无锡尚德的网站发现,该公司单晶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为17.6%。

  急需资金支持

  云南天达承认,公司目前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国外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而公司适应新产品生产的设备更新速度慢,如:125×125mm及150×150mm太阳电池生产线建设起步晚,造成目前设备无法生产国际主流产品,无法满足目前市场上能采购的硅片规格和标准。

  云南天达表示,由于太阳电池产品生产产量和质量水平与生产线的硬件水平密切相关,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线的设备、环境等条件,因此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必须加快设备更新速度,加大技术研究和工艺控制技术水平的开发。

  在云南天达的规划中,2008年将开始建设一条40兆瓦的电池片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将不再是目前的硅晶体电池,而是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云南天达认为,这是公司赶超其他对手的一个机会。

  记者了解到,薄膜太阳能电池是新一代太阳能电池产品,国际上尚处于研发阶段,由于其轻薄、易折叠,便于移动,在某些领域有特殊需求。但是,这种技术目前还不成熟,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容易老化、光电转换效率偏低等缺点。而云南天达目前在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上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新华光股权分置改革在线”网页上,云南天达表示,因公司目前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所需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资金不足对公司的进一步扩大规模和提高竞争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云南天达能被注入新华光,其新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将很可能成为募资项目。

  “前三”目标难度不小

  云南天达作为兵器集团太阳能产业发展最主要的平台,计划在2008年进入国内太阳能电池企业的前三位。

  但对于云南天达的这一目标,有业内人士认为,“定得有点高”,因为国内的竞争对手并非省油的灯。

  除了无锡尚德之外,云南天达在国内的竞争对手还有天威英利、南京中电光伏有限公司、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江苏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等约10家公司。

  天威英利网站上的资料显示,该公司现拥有硅片95兆瓦、电池60兆瓦、组件100兆瓦的生产能力。天威英利三期工程总投资30亿元,2006年4月正式动工,计划于2008年完工,届时将建成500兆瓦的组件生产基地。

  南京中电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电电气集团与澳大利亚博士团队合作成立的。该公司总经理赵建华博士是国际光伏太阳能行业的顶级科学家,公开资料显示,赵建华曾创造了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率的世界纪录,并一直保持至今。该公司的首条生产线于2005年7月建成投产,目前产能规模至少在60兆瓦以上,远期规划是要达到600兆瓦。有报道称,南京中电近期获得3家外资机构的9980万美元增资,该公司计划在2007年年初完成海外上市,成为第二家登陆纽交所的中国光伏企业。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该公司在国外建立了光伏研究机构,汇集了光伏界知名博士,技术开发潜力较大。

  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则是由G航天(资讯 行情 论坛)(600151)、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等合资成立的股份公司,目前的年组件生产能力达到80兆瓦,30兆瓦太阳电池单片生产线也刚刚投产。公司计划在2007年实现太阳能电池单片和组件两个100兆瓦的产销规模。

  有券商研究员表示,按照国内光伏产业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08年,如果只是100兆瓦的规模,将很难进入全国前三位。

  工程建设优势突出

  但与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对手相比,云南天达在光伏发电工程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云南天达副总经理董俊介绍,连续多年来,公司在国内光伏发电工程建设领域一直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最少的一年也有45%”。而从公开资料上看,在天威英利、南京中电和上海太阳能中间,只有上海太阳能也涉足了光伏发电工程建设。

  资料显示,十多年来,云南天达先后参加承建了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九座太阳能电站,国家“八横八纵”通信光缆、西藏卫星通信、“西藏移动通讯”等大型工程。近五年来,公司每年均完成太阳能供电系统工程近100项,工程覆盖我国西北、东北及西南等六个地区,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

  然而,当前我国政府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补贴还远不到位,太阳能发电在国内的规模还很小。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仅为60兆瓦。因此,云南天达目前在国内工程建设方面的收入,只占到公司总收入的10%左右。

  但也有业内人士对5-10年后国内光伏发电工程的前景比较乐观。有专家撰文称,中国光伏系统成本每年下降约3-5%。从2011年到2020年,中国光伏发电的市场主流将会由独立发电系统转向并网发电系统,包括沙漠电站和城市屋顶发电系统。根据国家发改委初步完成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太阳能发电要达到200万千瓦(即2000兆瓦),尽管与传统能源相比规模仍不大,但已经是目前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0倍。而专业机构新材料在线更是乐观预测,到2010年国内将实现600兆瓦的安装目标。

  这是否意味着会给云南天达的国内工程建设带来大量的订单?云南天达CEO张志刚对此出言谨慎:“国内市场发展得还是太慢,短期内还不会出现快速增长。”

  产品仍以出口为主

  云南天达副总经理董俊介绍,光伏太阳能组件的安装施工是光伏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上利润较为丰厚的一环,“要比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利润高”。

  尽管如此,现在云南天达还是偏好生产电池并出口。自1999年起,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与复查、代表国际市场技术壁垒的TUV、CE等产品及安全认证。目前,公司产品出口收入已经占到全部收入的80%左右,而国内工程建设的收入只有10%左右。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国内光伏发电工程建设市场还很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工程的回款速度太慢。“货到付一部分款,开工付一部分款,建完再付一部分款,利润都是在账面上。但出口的话,都是先付款后发货,没有欠款,现金流周转快。”董俊说。

  据云南天达营销管理部部长栾石林介绍,目前云南天达不愁订单,“现在我们根本不敢接单子,因为生产计划早就安排满了”。他还强调说,公司现在是在挑客户,“我们现在都是与国际上口碑好,有实力的客户合作。他们能在国外争取到新工程,现在建立良好的关系,未来能给我们带来新的订单”。

  硅材料瓶颈

  近年来,全球光伏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光伏产业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30%,尤其是近5年来的增长速度更是超过50%。研究人士预计,未来几年,光伏产业仍将以超过30%的速度向前递增。

  不过,在光伏产业光鲜的另一面,生产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材料———硅原料却是紧缺的。作为太阳能电池板主要原料的多晶硅价格,从2003年的23美元/公斤暴涨至2005年年底的80美元/公斤,而到了今年5月份,价格更是到了150美元/公斤。而且,即使几年间硅材料的价格翻了好几倍,国内市场却仍然面临有价无货的困境。其原因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大量生产多晶硅的企业,所用多晶硅几乎全部要靠进口,而国际硅片制造商多与多晶硅原料提供商存在产业联盟关系,更多的是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2005年我国的太阳电池产能为300兆瓦,而实际产量只有150兆瓦。

  与国内所有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一样,云南天达也受制于高纯度硅材料的缺乏。在2005年,云南天达产能从3兆瓦扩到10兆瓦,但当年仅生产大约3兆瓦电池,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云南天达的产量为2兆瓦左右。随着一条25兆瓦生产线投产试运行,公司目前总产能达到35兆瓦,并希望今年全年能实现10兆瓦的产量。

  “有钱也不能保证一定能拿到硅原料”,张志刚说:“2004年以前,做太阳能电池的利润空间是最大的,但在此之后,做硅材料的利润越来越高,与之相应的是,做太阳能电池的利润越来越微薄。”

  数据显示,云南天达2004年和2005年的销售收入基本持平,均在1亿元左右;但2005年利润为340万元,比2004年的500多万元有所下降。

  G天威刚刚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天威英利太阳能电池组件毛利率与上年相比下降了12.18%,只有23.03%。公司的解释也是硅材料价格上涨。

  然而,供给紧张的状况或许有望在2008年得到缓解。全球最大的多晶硅上游供应商之一的elkem solar和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商之一的BP太阳能,日前均抛出了一致的观点:根据目前国际上各大企业的扩产计划,到2008年多晶硅供应将不再短缺。

  去年净利润340万元

  “如果我要在国内市场投资太阳能企业,会优先选择天威英利”,有投资者对记者说。

  不过,中国太阳能光伏能源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云南天达的评价却是甚高:“在光伏市场高速增长的今天,通过改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公司将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光伏企业。”

  也有投资者对云南天达的盈利水平不太满意。公告显示,云南天达2005年销售收入为1.02亿元,净利润只有340万元。而在2004年的时候,天威英利即已实现了1.1亿元主营收入,净利润为850万元。

  对此,云南天达CEO张志刚表示,这主要是因为2005年硅原料大幅涨价,令公司的成本大幅上升。此外,云南天达这两年正处于建设期,也是原因之一。“新的25兆瓦生产线是今年中期才投产。2005年既没规模效应,产品也都是由老生产线生产,利润自然不高。今年的业绩也不会特别理想。”

  东方证券研究所则认为,光伏太阳能组件的安装施工是光伏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上利润较为丰厚的一环,随着国内光伏市场的扩大,云南天达在工程安装施工方面的经验,可以更好地转化为实际经营效益。

  根据云南天达的规划,2006年预计实现产量10兆瓦,销售收入3亿元,利润800万元;2007年预计实现产量30兆瓦,销售收入8亿元,利润4000万元;到2008年,预计实现收入15亿元,利润1亿元。

  而新华光2005年的主营收入不过1.57亿元,净利润为410万元。“云南天达的注入,对新华光的业绩增长应该还是有好处的”,某研究员说。

  在“新华光股权分置改革在线”网页上,云南天达还表示:2009年到2010年,完成公司资本整合成为国际型公司,使公司成为国内太阳电池最强企业之一。2009年实现超过100MW太阳电池生产规模,到2010年,使公司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利润超过1.5亿元。

  这些愿望能否实现,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国内主要太阳能电池公司的产能规模

  公司名称 目前产能 规划产能

  无锡尚德 200兆瓦 300兆瓦(2006年底)

  天威英利 硅片95兆瓦、电池60兆瓦、组件100兆瓦的生产能力 500兆瓦(2008年底)

  南京中电 60兆瓦以上 600兆瓦(

十一五期间)

  上海太阳能 组件80兆瓦,电池35兆瓦 太阳能电池单片100兆瓦,组件100(2007年底)

  云南天达 35兆瓦 60兆瓦(2007年底),100兆瓦(2009年底)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