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百联昨无奈退出大商国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 04:35 东方早报

百联昨无奈退出大商国际

  早报记者 陈华

  国内商业零售领域新一轮强强联合诞生一年即宣告分手。大商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600694)昨日公告,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日前与大连大商集团签署协议,退出大连大商国际有限公司,大商国际成为大商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公告中解释,百联选择退出大商国际,主要是出于推进大商股份股改的目的。协议约定,百联集团、上海物资不再承担大商股份股改对价责任;大商集团退还百联集团、上海物资出资本金9.6亿元以及相应利息。

  百联退出后,大连市国资委将把其持有的7.75%的大商股份国家股无偿划转给大商集团,大商集团将因此直接、间接持有大商股份总股本的37.25%,重新成为大商股份实际控制人。此前,大商国际、大连市国资委分别是大商股份的第一、第二大股东,而百联集团是大商国际第一大股东、大商股份第二大股东。

  去年7月15日,百联集团与大连市国资委签订合资合同。大连市国资委以其所持有的大商股份29.5%的股份作为出资投入大商国际,百联集团和其子公司物资集团分别出资7.2亿元和2.4亿元,合计持有大商国际60%的股权,成为大商国际的控股股东。

  可是双方的合作从一开始似乎已经为如今的分手留下了伏笔。绝对控制大商国际的百联,没有拿到合资公司的最高领导权,合资公司董事长仍由大连市国资委派出的大商集团董事长兼任,副董事长才由百联集团派出董事担任。此外,百联更是大商集团核心资产———大商股份的第二大股东,大连国资委仍是大商股份第一大股东,大商股份的高管架构也将保持不变。业内人士当时向记者分析,百联未能实现对大商股份的真正控制,很可能影响双方的整合效率,导致并购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但大商股份的未来依然受到资本市场看好,成为基金热捧的

股票。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东的席位全由基金占据,总持股量达到16.18%。而大商股价亦从去年2月双方宣布合作之初的12.1元,飞涨了240%,上周五收盘价已高达41.35元,大商股份市盈率则高达38.88。如此一来,百联当时每股8元多的收购代价不算很高:只比大商股份每股净资产溢价20%,收购市盈率也仅为8.5倍,因此,百联此时选择退出让外界颇为不解。

  百联相关人士昨日向记者透露,百联此次退出主因不是股改,“而是大商方面的原因”。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百联入主大商之后,一直没有任何实质性动作。大商股价高涨由公司自身业绩所支撑,与百联的介入没有太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分手对大商股份不但没有任何负面影响,反而其成了最受益的一方,既避免了整合后的低效率,同时取得公司发展战略的完全话语权。

  百联和大商是

商务部确定的培育全国性商业大公司中的前两名。百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流通产业集团。大商集团是中国第二大商业集团,2004年销售规模达到231亿元。

  专家观点

  跨地区强强联合难度大

  早报记者 陈华

  “退出大商国际意味着百联整合大商的失败。”昨日,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向记者如此表示,国内第一、第二大商业国企的整合失败派生出一个疑问,国企强强联合能否成功?

  百联已是国内最大的“商业航母”,但它80%的网点都集中在

长三角,仍然是一个地区商业集团。汪亮分析,百联去年之所以向大商投入近10亿元巨资,是希望通过资本输入的方式,跨出上海,逐渐完成向全国性“商业航母”的真正转型。

  但这样一种战略渗透最终却以整合失败而无声告终。汪亮介绍,从去年宣布整合后的一年时间内,百联、大商一直没有出台具体的整合举措,反映出资金注入后并不能马上整合,双方存在整合矛盾,这种矛盾发展到最后便是尴尬的分手。

  汪亮认为,跨地区的国企整合难度很大。因为百联、大商各自代表地方国有资产,在政府背景之下,双方的整合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政府整合,想要跨越地方利益这一目标的难度过大。他分析,一般而言,强弱整合的成功概率较高,但如果换为强强联合,两种强势而不同的经营理念、消费文化、管理方式、利益集团则很难拧成一股绳,极易产生谁整合谁的矛盾,从而不利于最终整合成功。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